| 来 源: |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达市府办发〔2025〕32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东部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0月14日
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培育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更好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7年底,组织制造业及其紧密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技能人才培训10000人次以上;新创建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公共实训基地网络,其中市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县级公共实训基地4个;推动20家重点企业建立标准化职工培训中心,全市重点企业职工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与“3+3+N”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体系,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更加匹配、技能培训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技能价值实现路径更加畅通,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订单培育”计划
1.深化“管办分离”培训模式。全面推行“人社主管、行业主办、社会参与”协同培训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统筹培训总体规划、业务指导、管理监督,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牵头组织开展培训,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多方联动开展职业培训。健全“培训—评价—就业”一体化服务机制,完善学员就业服务台账,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全流程服务,力争培训就业匹配率达80%以上,重点产业技能人才供给满足率达90%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含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下同)人民政府(管委会)(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构建动态需求响应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园区—行业”三级技能人才需求动态摸排机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参与,每季度面向磷硫化工、锂钾综合利用、玄武岩纤维等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岗位类型、技能等级要求、用工规模等需求调查,构建全市统一的企业用工培训数据库,推动数据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推行定向培养技能人才输送模式。完善“需求引导+定向培养+精准输送”工作体系,根据行业主管部门及重点企业提出的技能人才需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培训资源,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承接培训任务并遴选培训机构,企业深度参与培训方案制定并强化实操实训,持续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订单式、定向式培育输送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实施“平台赋能”计划
4.完善公共实训体系。构建以市级基地为引领、县级基地为补充的“1+N”公共实训基地网络。重点建设1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按照“一县一业”布局,建设N个特色化专项实训基地,形成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十百千”培育计划,聚焦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建设10个示范性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技术攻关等方式,培养100名以上高技能骨干队伍,带动1000名以上一线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水平。鼓励工作室开展技术交流、岗位练兵等活动,形成长效化“传帮带”机制。〔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培训基地“提质扩容”计划,依托现有国家级基地示范效应,支持省级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新建或升级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整合企业实践师资与基地设施资源,聘请技术能手、院校专家组建专业化教学团队,重点面向能源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每年开展培训不少于1000人次。〔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实施“产教融合”计划
7.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职业(技工)院校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及时增设物联网、新材料、无人驾驶、电子商务等急需紧缺专业或课程模块,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的深度对接。〔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高校、各职业(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8.深化校企协同育才。鼓励院校引入企业资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支持企业在厂区设立教学实训站点,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现场有机衔接。全面推行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模式,探索“车间即课堂、项目即教材”实景教学,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重点建设8个特色专业和2个现代产业学院。〔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各高校、各职业(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9.强化阶梯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模式,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分批进入龙头、链主企业开展带薪实习,确保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推进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系统强化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各高校、各职业(技工)院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实施“职工提能”计划
10.支持企业自主培训。支持重点企业依托自建职工培训中心,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灵活采取“周末班”“夜校班”等形式,常态化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龙头、链主企业积极承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职工培训任务,确保年度培训规模1000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能源产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1.完善技能评价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按规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引导社会化评价机构面向广大企业提供规范、便捷的评价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能源产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12.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基于技能等级的薪酬分配制度,在工资结构中充分体现技能价值,实现高技能等级对应高薪酬待遇。对首席技师等顶尖高技能人才,可参照高层次管理人员标准确定薪酬待遇。完善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拓宽技能人才成长空间。〔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市能源产业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工作要求
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定期开展工作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要强化资金保障,统筹使用就业补助、失业保险、行业发展和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严格落实各项培训补贴政策,督促企业足额提取并用好职工教育经费。要强化宣传引导,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政策与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强化培训评估,按照“谁组织、谁负责”原则,由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实施专项培训并开展绩效评估,并于每年12月底前分别向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情况。
附件: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任务表
附件
达州市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三年攻坚行动任务表
(单位:人次)
| 年份 地区 | 2025年 | 2026年 | 2027年 | 合 计 | 
| 市本级 | 350 | 350 | 300 | 1000 | 
| 通川区 | 500 | 500 | 400 | 1400 | 
| 达川区 | 400 | 400 | 300 | 1100 | 
| 万源市 | 300 | 300 | 250 | 850 | 
| 宣汉县 | 400 | 400 | 300 | 1100 | 
| 大竹县 | 550 | 550 | 500 | 1600 | 
| 渠 县 | 300 | 300 | 300 | 900 | 
| 开江县 | 300 | 300 | 250 | 850 | 
| 达州高新区 | 200 | 200 | 200 | 600 | 
| 达州东部经开区 | 200 | 200 | 200 | 600 | 
| 合 计 | 3500 | 3500 | 3000 | 10000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