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3月27日,“组团培育副中心喜看南达新气象”2025年度联动宣传活动,走进达州、南充两地的城市乡村、企业景区,宣传两地组团培育副中心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此次宣传活动以达州为起点,联动之声叩响开江田野的金色乐章,触摸罗家坝遗址的远古记忆,穿越巴山大峡谷的写意长卷。南达采访团穿行于山水人文间,寻找达州文旅融合的“多元基因”,用镜头定格,以笔端记录,深度解读出达州的资源禀赋和创新智慧。
农业画卷:
万亩花海可“淘金”
明媚的阳光倾泻而下,开江县普安镇万亩油菜花田翻涌出春日蓬勃朝气。27日下午,南达采访团迎着阵阵花香,走进开江“黄金花海”。“三月份,我们已经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4.5亿元。”开江县普安镇人大副主席郭小峰介绍,“黄金花海”是以农文旅为主题建设的集“吃、住、游、购”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引进了花田火锅、围炉煮茶、田城田宴等一系列新业态。
一辆辆单车沿着花海边缘划出流畅的弧线,身影如燕的骑行者蹬出花海的勃勃生机。据了解,以前普安镇种植油菜花的面积并不大,2021年几个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土地,围绕稻油轮作产业逐渐扩大面积,改造环形游览道、自行车骑行观光道、观光廊桥、观景台取景点等基础设施,打造形成了现在2700亩的核心区。花海每年还根据不同季节的景色,举办“田城迷你马拉松”“稻香祈跑迎丰年”等活动,吸引了附近城市的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重庆、南充、巴中、广安等地来的游客比较多,像现在这样的花开时节,周末两天能有三四万游客,一周能达到五万人次。”郭小峰说,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当地有关部门今年还在油菜花田边搭建了免费临时摊区,一到周末摊位就会摆满。
“我家到摊位骑车只需十分钟,周末每天能卖上万元。”普安镇居民王敬告诉记者,她以前在省外做文员,但因照顾不了家庭只能回到家乡。知晓了这个免费的临时摊区后,她从3月8日起,每天在此摆摊卖饮品。油菜花花期将过,她等着即将到来的小龙虾捕抓活动,以及6月、7月的荷花节,继续过着“边陪家人边数票子”的幸福生活。
据郭小峰介绍,下一步,当地将继续围绕扩大农村富民产业,打造特色民宿村落,增加亲子娱乐项目,做美乡村旅游路线,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同时串联达州及南充等地的景点,打造综合性旅游大环线,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人文古韵:
巴人遗址巧“变现”
在青铜器千年不散的微光指引下,南达采访团来到位于宣汉县普光镇的罗家坝遗址博物馆。20多位记者穿过以器型、纹饰、痕迹构筑的时光隧道,探索巴人的“精神密码”。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总面积约257万平方米(含建设控制地带),核心面积有7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遗址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和铜印章,不仅凭借着精湛的工艺、特殊的形制、丰富的符号,成为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成了研学活动的核心载体。
据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张立佳介绍,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针对中小学生群体,与多家旅行社签约,开展研学活动。开馆至今,共完成学生及各类团体研学参观活动近75次,参观人数累计高达3万余人次。
“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共完成各级各类接待1000余场、各级各类团体(队)600余场,全年累计参观人次逾12万,已然成为川东旅游的热点。”张立佳告诉记者,博物馆已与2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其中有20%来自南充。去年5月至7月,博物馆举办了“让世界看见巴文化——巴文化国际海报设计邀请展”活动,荣获达州市“博物馆精品临展奖”;去年8月至9月,与浙江舟山博物馆合作,共同承办“陈影平忆——三毛个人旧照展”,进一步提升展陈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性。他表示,目前博物馆正在与南充市博物馆联系,希望推动双方在展陈和文创开发等方面有实质性进展。
在研学和旅游基础上,罗家坝遗址博物馆还持续深入挖掘古巴文明,以遗址出土的文物纹饰、符号为灵感,探索和尝试开发文创产品。全面梳理文创产品的数据显示,博物馆先后开发了瓷叫虎巴、巴王纪念币、虎纹系列定制仿宣本、巴文物纹饰集章册、青铜器同款书签直尺及立体冰箱贴、“巴韵”钥匙扣、“虎巴”IP系列帆布袋及明信片、“遇见巴”团扇系列、巴王有礼礼盒等产品共16类52种。借用巴人遗址的古老文明,融合现代创意“变现”,历史长廊的深处,巴文化便犹如一位隐世的琴师,以青铜为弦,岁月为指,奏响了一曲穿古越今的奇妙乐章。
山水诗行:
峡谷风景有“钱景”
当无人机掠过巴山大峡谷一抹又一抹景色时,文旅融合发展的密码已被逐帧读取。被时光长河雕琢的大象洞,用上亿年的钟乳石,展露大自然的艺术造诣;借山水着墨的桃溪谷,用泉水飞瀑的溪涧,揭示鱼泉洞的奇特玄妙;以云海作诗的罗盘顶,用洒脱随性的晨雾,重构人们对川东风景的想象……
垂直高差达2000米的巴山大峡谷,用峡谷、溶洞、峰丛、瀑布向南达采访团展示喀斯特地貌的同时,也以“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非凡风光,频频刷新一行人对季节更迭的认知。凭借其独特的活态褶皱地貌、连绵不绝的峰丛岭脊、古老的巴人民俗文化、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巴山大峡谷景区于2021年5月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据了解,近4年来,景区深耕研学实践,精心设计了地质、运动、自然、文化四类研学主题,针对不同学龄段,深度结合校本课程,研发打造出十余套核心课程产品,先后服务达州本地中小学校100余所,西安、汉中、南充等地的初、高级中学校几十所,接待大小研学团队近20万人,各类研学课程得到师生和家长一致好评。
巴山大峡谷景区综合部品宣主管曾祯介绍,2023年,景区联合阆中古城,打造“状元文化”“古巴蜀文明走廊”,推出跨市研学专线。2024年,两地互送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其中“银发摄影团”“非遗研学营”等定制产品占比超四成。未来,景区还将不断研发和丰富研学内容,以此提升回头客,吸引新客源。
“巴山大峡谷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13.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6.86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丰收。”曾祯说,景区目前有200余家餐饮店、酒店、民宿全年对外开放,最大承载量为1.9万人,之后还将继续增加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大巴山文化IP和“一季一品”主题,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
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巴山大峡谷景区深挖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产品,从“雄、险、奇、秀、幽”的风景中掘出多维、长效的灿烂“钱景”。这一秦巴秘境的振兴诗作,还在山水交织中奋力续写。(杨蕙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