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就在楼下,充一次电只要一两元,方便又便宜。”今年5月,达川区杨柳街道骑龙社区居民王正明发现,自家所在的地坝梁安置房小区楼下一块空地上建起了充电桩,还修了雨棚。
“以前小区附近没有充电桩,有的邻居从家里连插线板充电,有的直接把电瓶提回家充。我平时都在街面上找充电桩,充一次电能管一周。”70多岁的王正明3年前买了一辆代步的电动三轮车,偶尔骑着出门买菜和带小孙子兜风。
自从小区楼下建了充电站,安装了50个智能插座,王正明都会来此地停车充电。“扫码就可以,我们老年人也会。”7月5日,又来此充电的王正明为记者介绍充电桩的使用方法。
近期,不少南城居民发现,在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多了一排排贴着“惠充充”标识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不仅充电方便了,而且还特别便宜。
今年3月以来,为解决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问题,达川区政府投资建设共享充电桩,规划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200余处,预计安装智能充电插座5000余个,实现南城找桩充电距离不超过300米,极大满足广大群众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
隐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
近年来,轻巧便捷的电动自行车成为越来越多居民出行的选择。目前,南城有大约6万台各类电动自行车、三轮车,且呈逐年增长态势。
保有量如此庞大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自然成了大问题。达川区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冯见华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充电设施建设滞后,“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电瓶车占用消防通道等问题十分突出,消防隐患巨大。
“甚至还催生了私自改装电瓶、私自搭设不合格充电设施等黑色产业链条。”冯见华说。
近两年,随着部分看准电动自行车充电市场商机的企业陆续进驻,在南城投资建设充电设施,南城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不过,这些企业只解决了物业小区、商业街等区域居民的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达川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刘杨生说,城区大部分“三无”老旧小区或相对偏远的城郊聚居点,由于投资大、回报低,没有企业愿意入驻,渐渐成为了充电桩覆盖的“空白地带”。
据统计,南城有436个“三无”老旧小区(楼栋),其中很大一部分难以就近安装充电设施,有的是因为场地设施不符合消防标准要求,有的是因为占用了公共区域居民意见不统一,还有的则是因为线路等原因需要较大的投入。
冯见华说,“这些市场主体未能很好覆盖的‘三无’老旧小区和城郊聚居点,由于缺乏规范、达标的充电设施,居民为了给电动自行车充电,要么从家里接‘飞线’,要么把电瓶卸下来提回家,非常容易引发火灾。”
破局:政府投资建设充电桩
市场经营主体已覆盖的,按照市场规律办;市场经营主体不愿意进驻的,由政府兜底!今年3月,一场专项整治行动在达川区拉开序幕。
针对因充电难导致的电动自行车占用消防通道和“飞线”充电、入户充电等突出问题,达川区成立由综合执法、经信、发改、住建、消防、供电、国资平台公司和各街道办事处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安全监管等方面发力,依托政府平台公司达州市达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在城区“三无”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城郊聚居点规划建设集中停放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
目前,已投资200万元完成73个充电桩点位建设,980个充电插口全面向社会开放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将安装智能充电插座5000余个,实现南城找桩距离不超过300米,切实解决“三无”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和城郊聚居点居民的充电难问题。
刘杨生表示,政府主导建设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点是对市场的一种补充,尽管体量占比不大,但对整治“飞线”充电、入户充电问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惠民:按居民用电标准收费
为切实将电动自行车充电的电费降下来,达川区协调对接供电企业按照居民用电标准收费,并根据电动自行车电池功率计算最终费用。平台公司按照“低收费、保运转”原则,统一核算并张榜公示充电收费标准。
达州市达川区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资产部负责人周琪国介绍,政府投资建设的充电设施分惠民、便民两种,收费标准略有不同。其中,惠民充电设施也叫“惠充充”,建在“三无”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收费因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功率高低而不同,最低为0.14元/小时,最高不超过0.58元/小时;便民充电设施主要建在街面,收费略高于“惠充充”,略低于市场价。
“目前平均每单的充电消费是1元,平均充电时长5小时。”周琪国说,共享充电设施投用后,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截至目前,已完成充电订单超2万余单,按现有规模和需求估算,全年将为市民节约充电费12万元。
为保证共享充电设施正常运行,小区内建好投用的充电设施由平台公司移交给社区(小区)使用管理,小区外的充电设施则由平台公司负责集中管理,并在每个集中充电区域聘请居民负责日常管护。
此外,为夯实安全基础、提升运营质效,达川区还重点排查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违规停放、私拉乱接电线充电、擅自违规改装充电设施等情况并及时劝导制止,疏堵结合整治飞线充电、入户充电乱象。(罗未 陈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