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第34位;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亿元,增长3.5%;成功创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等;高质量承办第六届中国基层廉政研究论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党政联席会等重大会议活动……2022年,大竹县各项经济指标运行平稳,走出一条从震荡下行到企稳回升的复苏曲线,走出一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这一年,区域协同持续深化,积蓄了迈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这一年,数字赋能产业壮大,激发了产业强县的活力引擎。
这一年,乡村振兴活力焕发,擘画了宜居宜业的崭新画卷。
这一年,民生答卷暖人暖心,擦亮了竹乡儿女的幸福底色。
一年来,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竹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百万竹乡干群,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重执行、创一流”工作取向,严格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激情奋进、担当实干,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发展质量效益有新的提升,民生福祉有新的增进,经济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交出了一份让市委放心、让全县人民满意的精彩答卷。
区域协同
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2022年7月27日,重庆市梁平区、长寿区、垫江县、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以及达州市达川区、开江县相关负责同志齐聚大竹县,借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举办的契机,共谋发展之策、共叙合作之谊,聚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板地。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实地走访了乌木小龙虾基地、月华糯稻产业园、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中国大竹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地,实地感受大竹县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取得的可喜成绩。并签订了《梁平区、长寿区、垫江县、邻水县、达川区、开江县、大竹县共建明月山粮油(糯稻)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此次会议为七区县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延展了区域合作的深度与宽度。
作为达州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大竹时刻找寻着新的发展契机。
聚焦大交通、大平台、大招商,大竹持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将目光瞄准了“打造川东北渝东北开放合作新高地”。
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坚持“交通先行、枢纽为重”,扎实推进交通运输三年大会战,加快构建“四铁四高速七干线”综合交通联运体系。外联拉伸“主骨架”,西渝高铁正式开工,城宣渝高速、大垫高速等建设加速推进,县域综合交通能级进一步提升。内畅疏通“主动脉”,县域内“半小时”通勤圈已初具雏形。
构建区域协同大平台。积极参与达州打造四川东向开放门户示范区建设,深化“六同”机制,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飞地园区”。协同推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以唱响“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为主线,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共同书写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新篇章。
推进产业招商大攻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用好用活“8+5+6”招商机制,完善月度考核实施细则,积极参加西洽会、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推动商品走出去、企业引进来。深入实施“竹商回引”工程,扎实开展延链招商、区域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更多“三类500强”、“行业10强”、头部企业、高精尖项目落户大竹。
开放创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天的大竹,已经成为要素洼地、投资福地、创业宝地,我们正以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各方企业来竹投资、共促发展。”在2022年7月14日举办的达州·大竹数字经济发展推介会上,大竹县委书记李志超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会企业代表畅叙合作友谊,共谋大竹数字经济发展。
作为全国第一个拥有县域数据中心的城市,大竹县先后荣获“四川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数字中国·西部县(市)级区域数字化‘改革+转型’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成功跻身全省首批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
数字经济正成为大竹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年来,大竹县强化信息化统筹、数字化治理、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通信网络建设管理,强化数字赋能、壮大实体支撑,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大竹数字经济,促进全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成渝地区数字经济新引擎。
大竹县扎实落实《达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大数据作为“首位产业”,统筹推进全县信息化发展,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子商务、通信服务产业发展。
紧扣数字经济产业园和飞地园区“两大抓手”,大竹县围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引进互联网+、总部经济等新型经济业态,促进数字经济项目落户园区。同时,依托大竹(成都)总部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促进要素跨时空流动和升级。目前,大竹数字产业园已孵化入驻企业133家。
按照“谋划一批、在建一批、投入一批”的思路,大竹县加快建设能源、水利、交通、通信、地下管廊等各类设施感知终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并实施“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化转型”及“百日攻坚”招商引资三大行动。目前,全县累计建成5G基站868个,互联网宽带接入24.68万户。
如今,大竹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电子信息和大数据、智能装备制造、苎麻新材料持续壮大,川环二期、东柳醪糟5万吨速冻汤圆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规上工业企业在全市率先突破200户。
振兴乡村
夯实农业农村基础
田畴辟,进而仓廪实;器械利,方能蓄积饶。
2022年,大竹县成功举办第六届“喊山开茶”文化节,渔人部落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成省级评审,完成撂荒地治理3.68万亩,粮食播面达175万亩,年产量达62万吨,年出栏生猪82万头,完成大豆扩种19.2万亩,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
一年来,大竹县依托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5+N”特色产业,打造百万亩特色产业基地,构建农产品百亿加工集群。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粮、保供、扩产增收,牢牢稳固粮食安全“压舱石”。
为做好撂荒地治理,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大竹县及时对效益低下、产品品质低劣的产业进行转型,通过项目建设推动市场主体参与撂荒地整治,以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全程托管等方式推动撂荒耕地规模化治理。建立耕地撂荒治理责任分工制,相关单位定点联系乡镇(街道),点对点提供技术服务。
为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竹县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开展农机机电提灌站建设,狠抓农机化生产道路建设,加强农机服务能力,主要农作物机耕、播、收面积达228.4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8.8%。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扎实开展农业现代化。
紧扣数字赋能,守正创新,服务“三农”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竹县统筹协调移动、电信、联通、铁塔、广电5家通信公司,实施数字乡村提速攻坚、信息进村入户提升、乡村政务资源共享“三大行动”,加快乡村4G、5G通信网路等基础建设,乡村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让“数字乡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
依托特色产业,大竹县建成县级物流中心1个、冷藏库100余座,新发展糯稻2万亩,香椿品种改良1万亩。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4747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10家。建成数字农业平台16个。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成功申报绿色食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
温暖民生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一年来,竹城党员干部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问题,倾心倾力谋为民之举、求利民之实。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的同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2022年,全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0%以上。大竹中学纳入教育部“十四五”县域普高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县教育园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纳入国家首批“千县工程”,县中心敬老院荣获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创历史新高,优良天数336天、优良率达92.1%,主要河流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牛角滩国考断面水质改善经验成为全省重点小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先进典型,卷硐片区矿山生态整治全面完成。
倾心倾力,体现在一处处细枝末节的贴心周到,是人民群众能够感知到的点滴“温情”。
抓实民生实事办理。大竹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坚持抓好“9+8”民生工程,制度化开展“十大民生实事”、县城社区民生实事办理。聚焦共同富裕目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大竹县紧扣“川东北渝东北区域教育强县”建设目标,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强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治理,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升级改造文化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深化城乡基层治理。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县乡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平安大竹建设,深化“八五”普法教育,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抓好禁毒防艾、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等工作。加强抢险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预防、应急物资保障、救援队伍建设“三大体系”,提升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冬去春来,辞旧迎新。站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起点,百万竹乡儿女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昂扬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曹芮铭)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