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渠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路径,以建设“四川文化强县”和“川渝最美生态滨江文化名城”为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前进动力,以繁荣大文化为主攻方向,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为重要抓手,着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不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深度打造“古賨国都·悠然渠县”文化旅游品牌,为推动渠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渠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县60个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566个村(社)建有农家书屋,130个贫困村完成了达标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均实行了免费开放,渠县历史博物馆荣获四川省颁发的“金熊猫”先进集体奖,渠县图书馆荣获达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渠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县域内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坝遗址、渠县汉阙、渠县文庙,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有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渠县三汇彩亭会,省、市、县级“非遗”保护名录23项。城坝遗址荣获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一等奖、入围2018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渠县刘氏竹编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成功承办了一至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等,每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在身边”“脱贫奔康?文化乡村行”“宕渠文化大讲堂”“书香渠县公益讲座”等文化惠民活动120余场次。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创作有小说、报告文学、戏剧小品、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650余件,并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或展演;以杨牧、李学明、周啸天、贺享雍“宕渠四子”为代表的“宕渠作家群”不断壮大。2019年,渠县成功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文化产业不断培育。重点扶持渠县刘氏竹编、宕府王呷酒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三汇彩亭会、賨人文化节、桃花节、农民丰收节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品牌,文化产业逐步成为了渠县第三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旅游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渠县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厚重,人文景观神奇,民俗风情淳朴,是全国首批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享有“古賨国都”的美誉。近年来,渠县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目前正积极推进文峰山文化旅游景区4A创建工作。同时,渠县十分重视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为四川省标准化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旅游扶贫示范区。截至2019年三季度,全县接待游客410.83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收入31.85亿元、同比增长28%。
文旅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渠县依托古賨文化、秦汉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独特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编制了《渠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渠县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5)》,从政策引导、项目支撑、资金支持等方面,推动文化与旅游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按照“全域规划、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思路,实行一个文旅重点项目、一个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单位主管负责的联动推进机制,通过打捆项目、整合力量、多方筹资,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核心旅游景区,推进中国古賨文化国际旅游特色小(城)镇、賨人谷提升打造、公共文化体育中心、刘氏竹编工艺博览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巴文化高地建设、持续开展城坝遗址考古发掘、深入推进城坝遗址保护利用、启动城坝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文峰山、秀岭春天、龙嬉谷、万花谷、賨花寨等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创A建设,积极推动文旅资源大县向文旅产业强县转变,不断提升渠县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