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2年2月9日在达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达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向仕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上下奋力推进“七个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向好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83亿元,跨入全省经济总量千亿行列,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7.57亿元,增长2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15亿元,增长34.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91亿元,增长1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48元,分别增长16.1%和20.9%;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5%;人口自然增长率3.91%。。
(一)三次产业持续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0∶52.6∶24.4。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232.73亿元,增长3.5%。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2.8万亩、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创建粮油高产示范片6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05万吨。新增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个、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个,建成畜禽养殖小区694个,肉类总产量74.4万吨。新培育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16家。第二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532.35亿元,增长23.5%。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13项,瓮福达州磷硫化工基地一期工程等33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开发等51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37户,实现增加值368.7亿元、增长23.7%,实现净利润63.85亿元、增长90.4%。完成技改投资218亿元。第三产业平稳增长,实现增加值246.75亿元、增长10%。秦巴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加快建设,五金机电等25个商贸流通项目开工建设,达州公路物流港等14个商贸物流项目建成运营。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实现旅游总收入50.06亿元、增长20%。
(二)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全市150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267.7亿元,占年度计划101%。达万、达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达巴铁路加快建设,达陕高速公路达州至普光段、绕城公路一期建成通车,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改造507公里,新建通乡油(水泥)路964.8公里、通村水泥路962.3公里,达州机场新增直达上海航线。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完成,白岩滩、刘家拱桥水库加快建设,寨子河水库开工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1座。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0个。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北外滨江新区、秦巴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金龙大道北延线、凤凰山景区打造、大寨子公园绿化等55个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出口畅通美化工程启动实施。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拨付“两免一补”资金6.43亿元,新建校舍29.91万平方米,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开工建设。市图书馆开工建设,1033家农家书屋基本建成,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迁建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医疗卫生项目101个。全民健身条件不断改善,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198项次,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九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投入资金71.1亿元。劳务输出180.2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0亿元。城镇职工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211.1万人次,新农保试点覆盖135.7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8.69%,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居民达50.87万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44%。新增保障性住房1.34万套,完成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57个,减少贫困人口5.23万人。战胜“9·18”特大洪灾等自然灾害,累计救助受灾群众91.35万人次。
(四)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家,限期治理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6家。市、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面建成,市中心城区雨污分流管网加快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49%、98%。渠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完成营造林28万亩。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新完成改制10户。达县撤县建区工作有序推进,达州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全面完成,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引进恒丰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达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5家。争取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益补偿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与中石化共同组建“中石化达州天然气净化有限公司“,与武汉市成功签署天然气管道运输营业税及附加五五分享协议。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1%。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3.56亿元,进出口总额达1.52亿美元。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定增势、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基本思路,突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大着力重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实现“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目标,奋力推动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按照积极可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3%。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促进投资稳定增长
积极拓展投资领域。突出抓好产业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加快推动纳入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的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和鼓励各类资金投向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民生工程、生态建设等领域。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全市12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全面完成达陕、达万高速公路和开江火车站及渠县土溪火车站改造扩能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达巴、南大梁高速公路、城万快速通道和达巴铁路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达州火车站和万源火车站改造扩能、市绕城公路二期、大竹县过境公路改造、渠县救灾生命通道、省道202(开江县城段)外迁等项目,抓好市主城区过境、万通、达营、宣开高速公路和达州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积极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争取实施渠江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白岩滩、刘家拱桥、寨子河等在建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土溪口、土地滩等大中型水库,大力争取宝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积极做好要素保障。加大汇报衔接力度,努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行业。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努力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引进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及环保节能装备、高端工模具产品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市、县产业园区建设,启动达州临港产业园建设。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全力确保香港玖源三聚氰胺、达兴能源炭黑等30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川东北高含硫气田开发、地奥天府药业、南国印染等27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利达重工发动机总承生产线、清洁能源汽车、川投天然气发电等40个重点产业项目。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实施15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技改投入255亿元以上。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新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将磷硫精细化工高端产品、高效节能风机等15个产品纳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工程。
(三)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
加强城镇体系建设。加快秦巴物流园区、北外滨江新区建设,启动长田坝新区、三里坪新区建设。完成中心城区万家河、金山南路至达钢、罗浮阳光至朝阳西路等污水管网建设,开工建设金南大道、金南大桥和塔石路改造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寨子公园、滨河路北段等项目,切实做好凤凰山隧道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大竹、宣汉、渠县、万源、开江5个县城新区建设。实施“气化达州”工程,加快乡镇供气站建设。
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支持农村金融创新,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体系。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进城务工人员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城乡规划统筹,编制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推进农业“四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技推广体系,抓好全省粮食生产重点县建设。认真开展正光有机肥(纳米土墒材料)万亩试验示范。深入实施农业“4+8”工程,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7万亩、设施农业1.4万亩,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5万亩,发展畜禽养殖小区166个。加快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00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渠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抓住省道规划调整机遇,力争更多县道升级为省道。新增农村通畅公路10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2个,改造渡口码头6座。新建水位站11个、雨量站271个,启动新建水文站11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4.5万亩。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田间渠系工程,新增有效灌面6万亩。新建农村人饮工程80处,解决2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着力抓好灾后重建。围绕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有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重点投向灾后重建,确保10月底前完成重建任务。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实施新农村“1+10”工程,建成村民聚居点169个、新农村综合体39个。加快实施万源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启动实施连片扶贫整村推进项目30个,完成群众易地扶贫搬迁500户,改善4.3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狠抓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秦巴物流园区、杨柳配套园区和各县(市、区)物流节点建设,抓好汽车交易、再生资源等6个区域性市场建设,推进公路物流港二期、川煤物流等7个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化工、富硒食品、油橄榄产品、醪糟省级检测中心建设。着力支持金融业发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达州。建立和完善中央商务区、县(市)中心商圈等服务网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建设“賨人谷—百岛湖—真佛山—金山寺—神剑园—宣汉巴山红军公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生态、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做优“吃住行游购娱养疗健产业链”,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信息、文化、健身、养老、家政服务等消费热点,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消费、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继续实施“双百”、“新网”工程,新建、改造乡镇农贸市场30个以上。精心筹办第三届秦巴地区(达州)商品交易会。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市属企业改制5家、破产清算9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启动县级公务卡改革试点。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加强渝广达发展带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利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万州保税仓库平台,积极开展对外经贸活动,着力扩大自营出口,实现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参加渝洽会、西博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落户达州。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
(七)大力推进文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中心建设。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市图书馆,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启动天然气博物馆前期工作,办好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5万户,放映农村公益性电影3.3万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启动“一心三带五重点”文化产业布局规划,实施“一县一品”文化产业工程,加快建设莲花湖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打造巴山作家群等文化品牌。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启动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速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增强文化自主创新能力。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九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下岗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万人。五大社会保险覆盖达到400万人次。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新增保障性住房9924套,实施棚户区改造7112户、农村危房改造14396户,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800户。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5万平方米,推进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快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改扩建,新建村卫生室90个、精神病医院1个、县级急救中心3个。
切实稳定市场物价。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市场价格行为。完善价格补贴机制,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工作。加大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
(九)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开展重点污染企业挂牌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58%和98%。加强煤电、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治理,强化机动车氮氧化物减排,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嘉陵江上游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及城乡绿化等生态修复工程。强化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完成营造林面积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5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加强达州经济开发区、普光气田等环保投入、环境监测和事故防范,渠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