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这水库漏得很凶,天干时没水灌田,一下暴雨又提心吊胆的,生怕水库跨坝。现在水库整好了,再也不为用水发愁了。”家住达州市渠县聂家坝水库附近的聂大爷看到整治一新的水库打心眼里高兴。
近年来,达州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历史机遇,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仅去年一年,就完成投资7263万元,整治病险水库21座。曾经的病险水库华丽转身,成为老百姓的安全水源、致富水源,更是老百姓发家致富的“聚宝盆”。
全力争取 抢抓机遇破难题
我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393座,但这些水库大多始建于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因受当时条件和设计水平限制,工程标准普遍偏低,不但没发挥应有的效益,汛期来临有的还严重危及水库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病险水库整治迫在眉睫。
据统计,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急需整治的病险水库119座。要完成如此浩大的整治工程,巨额资金从何来?作为农业大市的达州显然力不从心,举步维艰!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和新举措。省委也作出了“未来五年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重大部署。
“抓住机遇,积极争取,根除达州防汛的心腹之患,把达州水库的防洪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市委、市政府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国家投资计划下达后,市、县财政部门立即着手筹措配套资金,全额落实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保证了工程建设需要。仅2011年,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5808万元,市县两级财政匹配1455万元。
精心建设 层层落实排病险
为能管理好、使用好这笔来之不易的资金,真正用在病险水库整治的刀刃上,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达州市病险水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与各县(市、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层层抓落实。
市水务部门紧紧围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这一目标,全面规划,科学设计,精心组织,逐年实施,强化责任,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坚持标准,注重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各县(市、区)水务部门牢固树立“有险必除,除险必尽,形象更佳”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理念,抽调专业精干人员,严格执行“三到场”,即安全鉴定必须到场、方案设计必须到场、方案审查必须到场,确保了每一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程技术人员长驻工地,协同监理人员对病险水库整治工程质量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严把了队伍入场、施工现场等质量关口,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和监管,确保了工程质量和整治效果。
因地制宜 多措并举出效益
青山绿水之间,整洁雄伟的大坝,平整宽阔的坝顶,标准宽敞的溢洪道,绿草荫荫的护坡绿地,宣汉县凉水井水库面貌焕然一新。
“没治理之前,遇到收水栽秧,抗旱保苗,一下雨就出动,不分白天黑夜,生怕抢不到水。”水库农民乐呵呵地说:“除险加固后,工程蓄水恢复了,不仅增加了养殖效益,整个灌区农作物用水有保障,不再为水发愁了,也实现了增产增收。”
如何解决老百姓的用水难?2011年,达县将岩峰洞水库列为第一批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名单,对坝基及两坝肩帷幕实施灌浆防渗,完善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新建水库管理房等“手术”。截至目前,水库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投入运行后,可从根本上保证幺塘乡自来水厂供水需求。
张丽在通川区三层岩水库养鱼已有好些年了,过去不通公路,她必须请人将鱼一筐筐挑出去,单这一段的运输成本就要花费每斤1元左右,“现在路通了,车子可以直接开到水库坝顶,这部分成本就省了。”不仅如此,除险加固后的三层岩水库蓄水量进一步提高,张丽预计,她养鱼的产量因此可提高30%左右。
渠县在病险水库整治过程中,严格按照“内坡硬化,外坡绿化、环境美化、水质净化”要求,注重施工工艺和整体形象,新近完工的聂家坝、荣龙、新桥沟和梅子口等4座小(一)型水库,其整治标准达到了一流水平,并与当地农村风貌打造相得益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受到了省水利厅、省农水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