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达市府办发〔2025〕25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东部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达州市助力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创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7月19日
达州市助力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创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民营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推广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经验,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措施。
一、深化为企服务
(一)创建“万市兴 助企攀登”服务品牌。深化拓展“万市兴”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驻企业强帮扶促发展行动,健全完善“线上+线下”民营企业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达州服务民营经济“金字招牌”。〔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逗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开展“万市兴”智能化综合服务提升行动。拓展集中服务站、线上服务网、专项服务团“三大路径”,运用智能化手段升级打造涉企服务综合体,以集成服务助力民营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三)打造民营企业“数据库”。探索建立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服务指南、企业数据资产融资服务指南、数据资产作价出资服务指南等,建设民营企业数据资产服务站,推动民营企业数据赋能增值提效。力争2025年培育5家以上数据资产入表示范企业,数据资产融资授信超5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人行达州市分行,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四)创新实施民营经济工作五项制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投资机会清单定期发布、诉求直达领导、综合评价“白名单”赋能、“四上”民营企业领导挂包帮扶全覆盖、服务型执法五项制度,破解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五)打造“三端四库五类”惠企政策平台。依托“城市大脑”提升达州惠企政策平台(达州政企服务平台)数据支撑和应用创新能力,构建企业端、审批端、管理端“三端”服务体系,丰富企业库、政策库、事项库、标签库“四库”数据信息,完善政策发布、申报审核、兑付推送、诉求反馈、评估问效等五类服务功能,实现政策落地全过程闭环监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政管局、市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六)开展个体工商户分类精准帮扶行动。建立“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培育档案,健全个体工商户发展监测体系,促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发展壮大。(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二、优化发展环境
(七)实施经营主体“准入无忧”行动。落实《达州市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推行“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登记,降低初创民营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成本。拓展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互通共享应用,节省民营企业时间成本。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迁移、“个转企”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开展“入市指导”,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准入准营退出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政管局)
(八)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拖欠企业账款、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五个专项治理”,着力破解一批民营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问题。〔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九)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公平公正公开参与招标投标机制。建立“暗标”评审机制,优化“暗标”评审标准电子招标范本和交易系统,提高评标结果公正性。〔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十)深化涉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金融纠纷小额速裁规则,引导金融纠纷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争议,适时发布《金融纠纷仲裁年度报告》。探索知识产权纠纷适用仲裁解决的多元化解机制,选拔专精于知识产权纠纷的仲裁员队伍,完善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规则。(责任单位:达州仲裁委员会,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达州金融监管分局)
三、强化金融赋能
(十一)提升财政金融服务质效。梳理银行机构信贷产品和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两张清单”,开展民营企业信用贷款金融服务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底累计民营信用贷款规模超200亿元。鼓励银行机构系统开发和优化小微企业续贷产品,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应续尽续”。强化贷款定价管理,进一步消除阻碍民营企业融资的隐性壁垒。探索设立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更多优质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助推民营企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达州市分行、达州金融监管分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各金融机构)
(十二)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进一步摸清小微企业情况,提升“申报清单”“推荐清单”审核效率,做到企业有需求、申报进清单。引导银行机构帮助企业选择适配的金融产品,做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力争到2025年底授信户数达到4万户次、授信金额达到400亿元、发放贷款达到380亿元。推动出台市级财金互动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达州金融监管分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人行达州市分行、市工商联、各银行机构、融资担保公司)
(十三)推动民营经济贷款增量降费。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用好“民企首贷通”平台,推动银行机构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本机构2024年末水平,力争2025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强化利率定价行业自律约束,开展明示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力争民营经济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5—10个基点(BP)。(责任单位:人行达州市分行,各银行机构)
(十四)用好风险补偿金和应急转贷金。认真落实《达州市制造业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达州市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方案》,用好达州市民营企业应急转贷金,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按时还贷续贷的周转资金。(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数据局、四川川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省农担达州分公司)
(十五)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作用。督促指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积极落实降费让利要求,对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收取的担保费率不超过1%。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创新积分制”筛选出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年担保费率可降至0.6%。借助“蜀担快贷”“东担快贷”等批量担保产品,与银行机构建立“见贷即担”业务新模式,缩减授信审批流程,力争2025年批量业务规模达14亿元。(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人行达州市分行、达州金融监管分局、有关银行机构、四川川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四、夯实人才保障
(十六)全覆盖搭建岗位对接平台。聚焦“3+3+N”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赛道,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万岗促就业惠民生”等招聘活动,帮助企业招工用工。2025年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低于200场次,力争民营经济登记就业人数占比93%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局、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市国资委)
(十七)支持企业招引高层次人才。将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纳入“达人英才计划”集中引才,保障企业高层次、多样化人才需求。开展博士(专家)进企业行动,择优遴选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编在岗的博士(专家),搭建与企业交流平台。〔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十八)鼓励引导毕业生留达就业。搭建校企交流合作平台,支持重点企业与在达高校、技师学院、中职学校建立人才定向培育输送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适配。开展先进制造业等重点行业职业体验活动,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参观企业园区、车间厂房,促进留达就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十九)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生产车间、实验室建立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实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探索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跨企业职工培训中心或园区培训中心。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指导企业建立以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积极开展首席技师、特级技师评聘活动,支持优秀技能人才打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参与职业技能鉴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局、市能源产业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深化“管办分离”职业培训,整合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优质培训机构等资源,开展2025年“技能达州”行动助力产业振兴专项培训,定向培训输送技能人才3500人以上。〔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一)保障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全面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免试就近入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强化科技创新
(二十二)完善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制定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标准,全面落实《达州市“一企一策”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三)加快构建具有达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云平台。搭建集成资源共享、项目申报、技术转化、孵化育成、科技金融等一站式科技服务智慧平台。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协同推进创新券政策共用共享,力争2025年服务本市企业和服务机构3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围绕“四大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需求,实施市级计划项目、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型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聚焦“3+3+N”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技术需求,制定985、211高校及全国知名院所年度考察调研计划,与10家以上建立合作关系,力争转移技术成果15项以上。打造“达州科洽会”品牌,链接全国知名高校院所优质创新资源,开展深度合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六)深入实施“智改数转”工程。聘请专业机构对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等诊断服务,定期开展“智改数转”培训交流活动,确保2025年服务规上制造业企业800户以上。搭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力争申报1家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二十七)完善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运营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曙光站,加快推动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阿里站上线,积极融入四川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传统工业“智改数转”。加快培育数智新兴产业,招引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企业入驻达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数智技术、数据要素赋能工业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局,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