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 | 市政府办公室 | 文 号: | 达市府发〔2020〕20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抓住“四川省获批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及达州将被确定为全省数字经济“1+7+1”重要支点之一的良好机遇,助推达州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达州、智慧达州,形成具有较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意见要求,聚焦市委“12335”战略部署,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市场主导、重点突破,开放共享、安全规范”为发展原则,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发展主线,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超过800亿元,成为创新驱动发展重要力量。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核心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标杆型龙头企业和引领型创新企业。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为数字经济活跃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
(三)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采用市区共建模式,加快秦巴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建设,推进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及配套等产业,培育50家规上数字经济企业。打造大数据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普惠民生、公共服务、产业创新领域大数据应用,培育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先进的示范融合企业,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四)发展智慧泛呼叫特色产业。加快西南智慧泛呼叫中心建设,整合各类非应急类政务热线建设12345系统,加大智慧泛呼叫业态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语音标注、信息审核、信息系统运营维护呼叫外包服务等业态。利用四川文理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全市37所大学、高、中职院校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培养,不断完善生活配套等设施,营造推进智慧泛呼叫产业发展的优越基础环境。持续推进智慧泛呼叫中心实训基地建设,扩大全市呼叫座席规模,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培育年产值上5亿元呼叫企业,打造数字经济智慧泛呼叫产业区域高地。
(五)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光电显示、智能终端制造、计算机零部件、互联网信息服务及配套产业,打造川东北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心。加快各县(市、区)产业园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升综合配套能力,突出OPPO等手机终端制造,围绕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招商,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加速形成。培育发展软件产业,重点支持软件产品、软件服务和嵌入式系统三大产业方向,积极落实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集聚快速发展。
(六)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促进5G产业突破发展,加大5G基站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一杆多用”试点建设,实现商业街区、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区域5G全覆盖,率先在主城区实现5G规模商用。开展5G示范工程建设,实施5G在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积极引入和培育5G产业相关企业,构建5G产业链。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深度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挖掘利用我市特色自然资源、巴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文旅资源优势,发展现代文创产业,举办巴文化艺术展演,探索建立数字文创中心,助推“掌上达州”“达州观察”“达州发布”等本地媒体快速发展,构建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矩阵。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虚拟/增强现实(VR/AR)技术深度融合应用。
三、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七)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企业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典型行业深化应用。实施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建立上云企业后备资源库,新增上云企业500家,打造上云示范企业10家。支持工业企业加强对机器设备、业务系统、产品模型等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能力。围绕能源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大数据、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垂直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开发工具、微服务等平台能力。建设智慧产业园区,打造全市产业园区数据库,建设全市统一的园区管理和监督体系。
(八)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加快设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工”,建设2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10家“6+3”产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创新应用示范企业。
(九)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程。完善农业农村领域统计监测、预警防控、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等信息系统建设,依法依规推进农业大数据开放共享。开展全市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电商经营体系建设,重点打造达州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展销平台。开展三农大数据分析体系建设,推进农业应急指挥系统、智慧农业云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融合,就近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培训体验服务。
(十)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大力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实施“领军企业行动”,重点培育食品、农产品、文旅等领域垂直电商供应链平台。发展线下线上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模式,开展餐饮、零售、家政等智慧服务新场景。推动数字商业街区打造和基地建设,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创建智慧社区服务示范中心。积极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推动达州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四、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
(十一)强化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加强电子政务内外网、政务云平台、安全云平台、统计云平台等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的基础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全市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为各地各部门(单位)管理、服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支持城市公共设施、建筑、电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交通、数字城管与智慧社区融合发展。
(十二)提升政府数字化监管水平。推进市、县两级互联互通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开展各地各部门(单位)整合共享样板应用示范建设,强化数字在政务、市场监管、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监管、公共区域监测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建设“互联网+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十三)提高政府数字化服务水平。搭建“城乡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加强达州市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爱达州”APP建设,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加快“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建设,健全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热线办理机制。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农村偏远地区延伸,充分发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事功能,充分拓展社会第三方办事渠道,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网上办”“马上办”和“一次办”。推动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金融IC卡等深度融合应用;深化法院、检务、司法、信访等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平安城市等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建设。
五、深化智慧社会建设
(十四)大力推进智慧教育。持续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市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升级达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各类智慧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鼓励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未来学校等新模式,开展“达州市智慧教育学校”创建活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覆盖。推动各类学校对接线上线下,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直播+点播式”个性化教育和精准化教学管理,提供多样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十五)积极发展智慧医疗。加强健康达州建设,完善互联互通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各类人口和健康相关数据库,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和业务协同。建设“区域互联网医疗中心”,加快医院互联网改造,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建设,构建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个性化医疗,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开展高质高效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微型养老院和智慧养老社区。
(十六)加快发展智慧文旅。推进数字化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打造全市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市、县(市、区)、乡(镇)、企业等智慧文旅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体系,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文旅小镇、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示范样板。加快建设巴山大峡谷等文化旅游园区,结合影视新媒体推动文旅融合。探索推动自然景观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提高旅游数字化管理、精准营销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十七)发展智慧交通物流。大力推进交通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秦巴物流信息服务总平台。加快推进秦巴物流信息港建设,立足秦巴综合物流枢纽,建成内联外畅的东西、南北两条物流大通道,高标准构建秦巴综合物流园、公路物流园、双龙铁路物流园、临港物流园和第二工业物流园五大物流节点,围绕物流与全市重点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冷链物流、大宗物流、快递物流三大物流业态,实现对秦巴地区供应链物流信息的统筹整合,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抓好智能仓储系统、冷链物流中心等建设,积极探索打造无人机配送示范区域。
(十八)积极发展智慧金融。打造马踏洞金融产业聚集区。逐步建立金融与政府、其他行业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加强金融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协同流动,为金融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提供支撑。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和整理工作,建设达州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与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级联对接。
六、保障措施
(十九)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加强视频采集终端、电子标识、RFID射频传感器、复合传感器及各行业专业无线传感器等海量多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架构、扩容出口带宽,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全面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改造。增强窄带物联网(NB-IoT)接入支撑能力。实现高速光纤网及4G网络城乡全面覆盖,支持通信企业开展5G网络规模组网及5G技术商业化应用,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争取省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落户达州。引导数据中心向大规模、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提高数据中心数据平均上架率。
(二十)推进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云、安全云、工业云平台等载体建设,围绕数字经济重点行业领域发展需求,以产业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应用为重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行业研究机构等在达州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校企训练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能力。
(二十一)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打造四川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2—3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发展各有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集群。举办好区域数字经济论坛,打造立足达州、面向四川的数字经济品牌。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和激励力度,鼓励重点企业实施品牌推广战略,着力塑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产品和服务。
(二十二)探索数据资源开放与保护。加快市级共享交换开放平台建设,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不断释放数据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加大对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对脱敏后的数据进行市场交易。
(二十三)健全安全保障体系。针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加强对信息化系统、数据资源、政务云平台的安全防护和管理,加强网络空间实体身份管理。完善数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网络安全风险预警、情报共享、研判处置和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线,加强重要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成立“达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重大前沿课题研究,为重要应用项目及工程实施提供咨询服务。设立数字经济发展资金,推动我市数字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二十五)加大要素保障。对满足产业布局导向的数据中心和数字化高载能产业项目,实行支持性电价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对数字经济园区、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新增及重大项目,落户投产的数字经济型企业,优先保障土地使用,给予贷款贴息等资金支持和水、电、气等要素保障资金补助支持。
(二十六)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十百千”数字经济人才计划,依托“达州英才计划”引才平台、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等,积极引进国内外数字技术领军人才。大力培养数字经济创新人才,鼓励市内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数字技术相关专业、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将数字经济骨干人才纳入全市干部培训重点项目。支持校企地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
(二十七)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按照《四川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统计分类目录》,探索开展针对达州数字经济新领域、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专项统计研究,明确统计口径,探索数字经济增加值测算方法。建立市级数字经济核心指标的定期发布机制和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县(市、区)数字经济发展评估体系。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