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市委“12335”总体部署,继续深化“八个年”活动,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振市场信心,扩大有效投资,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现代产业,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为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奠定坚实支撑。
2019年经济形势基本判断: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严峻环境需要警惕,达州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
预期目标——
GDP确保增长8.0%以上,力争达到8.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确保增长8.6%、9.3%,力争达到8.8%、9.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
重点任务——
突出重点战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要持续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决胜年”活动,紧紧盯住万源、宣汉脱贫“摘帽”,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5+2”帮扶等综合性措施,重点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对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力度,确保如期“摘帽”退出;要继续抓好“回头看”“回头帮”,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缺乏政策支撑等新问题,有效防止临界人口致贫和脱贫人口返贫。
要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环境治理巩固年”活动,打好“八大战役”,尤其要坚决完成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坚决抓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坚守阵地、巩固成果,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要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稳妥处理好政府债务风险、隐性债务风险,继续防范房地产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企业债务风险,既坚决打击套取贷款、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又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要加强社会面防控,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和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坚决防止风险变危险、隐患变事故。
突出投资消费,积极释放和扩大内需潜力
要坚定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继续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重点扭住45个重大项目和235个重点项目,按照“四个一批”要求,扎实推动成南达万高铁、营达高速、巴万高速、达宣快速通道、绕城高速西段等交通枢纽骨干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马踏洞新区开发、塔沱片区和火车站片区改造、固军水库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补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要着力提高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比重,继续抓好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微玻纤产业园、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和渠县西部国际服饰产业城建设,开工建设普光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市第二工业园区暨达钢搬迁等项目,抓紧储备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引领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把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落实到位,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达州建设中来。
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积极适应服务消费增速加快、比重提升新趋势,继续实施服务业提档升级行动,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发展,多渠道提供服务供给。
要加快建设马踏洞金融集聚区、海洋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服务业项目,积极参加国省组织的市场拓展活动,确保全年消费增速不低于11%。要认真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加各类群体收入,增强社会消费能力。
突出“6+3”产业,坚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大力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开展“工业提质增效年”活动,依托天然气、锂钾两大优势资源,扩链补链“两纤”新材料产业和“两车”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配套能力,扩大生物医药产品产量,推动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加快推动达州经开区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要深入实施“五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全年净增规上企业50户以上,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抢抓省委重点谋划推进机遇,将巴文化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建设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县争创“天府旅游名县”。
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达州海关正式成立和达州纳入商贸物流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机遇,深化与万州等地协作,抓好秦巴物流园区建设,力争年底建成海关出口监管仓和进口保税仓。
要加快发展现代建筑业,抓好达州建筑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业市场竞争能力,确保建筑业年产值超过600亿元。
突出协同发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要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深化“城市综合管理年”活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揽,重点围绕“规模、功能、品质”做文章,统筹抓好新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市政道路桥梁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落地建设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协同推动通川区、达川区、经开区联动发展,力争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5万。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因地制宜鼓励各县(市、区)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和生态示范标杆县,继续支持大竹县撤县设市和宣汉县行政区划调整,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发展基础。要持续深化拓展“百镇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建设4个省级特色小镇、17个省级试点镇,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突出乡村振兴,再塑达州经济发展“新版图”
坚持用乡村振兴统揽新时代“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年”活动,以“五个振兴”为重点抓好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抓好粮食生产基础上,每个县选择1—2个主导产业,建好园区、育强主体、做深加工、打响品牌,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要大力实施“三乡计划”,吸引能人回乡、支持业主兴乡、探索市民下乡,鼓励各类人才带着理念、资金和项目到农村创新创业。
要大力发展乡村先进文化,引导群众奋发进取、勤劳致富,塑造文明乡风,形成良好风尚。要大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重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三大革命”,注重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建设宜居幸福美丽乡村。
要大力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平安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治理更加有序。
突出改革开放,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研究推出更多体现达州特色、解决达州问题、对达州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改革举措。
要重点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坚决落实国家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开展“招商引资落地年”活动,大力加强东西部、中西部经济合作,主动对接东部沿海地区和成渝西等大城市,深化川渝合作、抓好产业配套,用好“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达州行”“达商大会”“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等契机,加强经贸交流合作,招大引强、招强引优,鼓励异地达商“总部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引”,推动一批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达州,确保到位资金900亿元以上,引进“三类500强”企业10家以上。
突出民生至上,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民生改善实效年”活动,努力把群众最“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要坚持抓好中心城区续建及新建的21个民生事项,一项一项办出实效、兑现承诺。
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医保、养老等需求,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好看病难、养老难、就业难、入学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要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第七届全国新农村文艺展演,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打造知名文体活动品牌。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人民战争,完善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下更大力气抓好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19年“十件大事”:
一、全力抓好“两高铁”,确保成南达万高铁今年开工建设,力促西渝高铁过境达州线路出炉。
二、加快新机场建设,力争年底达到通航条件,航线逐步增至16条以上。
三、加快营达、巴万“两高速”建设,争取年底前建成运行。
四、加快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前期基础性工作,促进实质性开发。
五、启动第二工业园区建设,开工达钢搬迁转型发展项目。
六、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力争巴山大峡谷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七、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全面启动达州“无水港”建设,力争建成海关出口监管仓和进口保税仓。
八、加快巴文化高地建设,组建巴文化研究院,建成巴文化主题展陈馆和非遗陈列馆,加快罗家坝遗址和城坝遗址考古发掘。
九、开工建设华西达州医院、奥美德医院,确保达州天立学校、达州东辰国际学校建成招生。
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水电气等要素成本,推动行政审批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谭楚甲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