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达州市为解决林场体制机制和发展问题,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的决策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制定“一场一策”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改革举措,确保改革成效。经过近三年大力实施,全市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得到了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实现了队伍稳定、资源增长、林区发展的目标,成就巴渠青山绿水新景象。
据悉,达州市位于川渝陕结合部,地处嘉陵江上游。全市21个国有林场,分布河流源头,地处山脉中上部,四周相邻349个村,经营面积达75.43万亩,现有林场职工1384人。国有林场是达州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功能区,是建设国家战略储备林的重要基地。国有林场发展事关达州生态安全,事关林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中,达州市瞄准林场定性、定编、定岗这一根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长江生态屏障的精准定位,在机构编制、人员安置、经费预算等改革上给予支持,将21个国有林场全部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859人,合理确定岗位及其职责,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五险一金”全覆盖,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作为国有森林资源较大的万源市,在编制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通过调剂为5个林场增加94个编制,总编达到105人,让职工吃上了“定心丸”,解决了多年来广大职工一直想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开江县针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分散、正式职工编制有限,聘请了部分当地村民为护林员,由于经费不足,长期以来护林员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该县多方筹集资金160万元,妥善解决了26名聘用多年护林员的社保问题。
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上,全面禁伐天然林,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森林景观培育,落实森林管护人员职责、任务,采用政府赎买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全面加强73.23万亩国有林的保护管理。改建香樟、马尾松等国家储备林2.1万亩。
开江县针对国有森林资源分布呈现点多线长的特点,森林资源管理设施落后,国有“分成林”收益长期得不到解决等问题,将散生国有林整合纳入国有林场统一管理。该县多方筹集资金590.9万元采用政府赎买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国有“分成林”的收益问题,使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增加7917.7亩,国有林场管护总面积达到5万亩。宣汉县根据油茶场面积小的特点,将油茶场与楠竹场合并为国有宣汉县楠竹场。
在转换经营机制上,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森林+旅游”、“森林+种植”、“森林+养殖”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发展,改善林区民生。近三年来,21个国有林场落实改革资金3676万元,化解改革成本和债务,让林场轻装上阵,实行林场、公园“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改造、维修职工住房、办公用房4765平方米,启动建设标准化管护站5个,新改建林区道路187公里,配套建设接待宾馆4500平方米。目前,依托国有林场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康养基地5个,正加快万源黑宝山、宣汉五马槽、开江白杨坪等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发展,以引领扶贫区域开发。2018年,全市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达307.5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达61798万元。
开江县国有林场鼓励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养殖各类畜禽、中蜂等9587只(头、桶),种植特色经济作物700亩,年产值达300余万元。宣汉县加大国有林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养殖畜禽3350只、鱼2万尾,种植蔬菜50多亩,既满足了人民对生态产品的美好需求,又增加了职工收入。
如今,达州市依托国有林场建立的五峰山、賨人谷、铁山、峨城山、五马槽、黑宝山等景区,正成为森林旅、森林康养目的地,享誉巴蜀,走向全国。(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