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质量强市牌”,凝聚合力加快推进。一是在构建“大质量”工作体系上下功夫。加强统筹协调和督导调度,强化质量考核“指挥棒”作用,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从行业和区域两个层面共同发力,推动质量强市向质量强县、强区、强企延伸。二是在浓厚质量氛围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支持质量强市创建工作,提高质量强市在企业和广大市民中的知晓度、关注度、参与度。三是在打造创建亮点上下功夫。根据达州市特点认真谋划,大胆探索、积极培育在全国、全省挂得上号的亮点,打造创建工作特色。培育了2家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通川区获批筹建全国灯影牛肉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川灯影牛肉”在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评价中进入全国百强,指导开江成功获批创建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通川区获批创建“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有序推进。
打好“安全生产牌”,确保特种设备和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扩大对重点产品监督抽查的覆盖面,把控质量状况,严格后处理工作程序,防范质量安全风险、坚守质量安全底线,组织开展天然气、水泥、钢材和日用消费品等重点产品监督抽查315批次,针对发现问题和短板,邀请专家走进企业开展巡诊,指导企业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使全市工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上升至97.95%;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特种设备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症结,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严把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告知关,认真开展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共检验特种设备9781台(件),查出各类安全隐患131起,完成整治131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起。持续开展油气管道、燃煤锅炉和电梯安全“三大攻坚战”和“百日安全攻坚行动”,淘汰不合格燃煤锅炉104台,全年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打好“质量提升牌”,提升全市总体质量水平。围绕“6+3“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创建国家级、省级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级、省级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区域性产品质量整治提升。组织召开了达州市2018年质量工作新闻发布会、全市质量大会,开展第二届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评出5家企业、3名个人获第二届市政府质量奖,指导6个县(区)设立并评选了“政府质量奖”。深入开展“双打”和“质检利剑”行动,强化“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加强特种设备、区域性产品、计量等领域联合执法和专项执法,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8件,办理12365质量投诉68件,查处落实68件,接受质量咨询170起。
打好“技术建设牌”,助推提质增效升级。推进市政府出台《达州市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成了达州市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年底前将对全市8100台电梯适时监控,并实现第一时间救援响应和实时监控。全面推进国、省检测中心建设,天然气国家检测中心、省玄纤检测中心已开展相关检验、科研服务,正积极准备国、省验收,省富硒检测中心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工作。今年天然气检测中心共检测天然气产品180批次,玄纤中心与四川文理学院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并取得专利2项,立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
打好“作风整顿牌”,打造一支想干事、会谋事、敢担事、能成事的质监队伍。围绕转作风、优环境、走新路、抓落实,以强化“四个意识”为统领,以加强作风建设为抓手,开展“星级党员、红旗党小组、示范党支部”评选活动,激励党支部、党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比拼。开设“廉政课堂”,打造“廉洁标尺”文化,用思想标尺、责任标尺、纪律标尺、考核标尺量化干部职工的表现情况,筑牢干部职工理想信念根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警示氛围。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防止出现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推行“痕迹化”管理,全面提高机关管理、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监管和检验检测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