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市教育局获悉,截至8月18日,我市已有19381名贫困大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签订贷款合同19377份,贷款金额1.47亿元;已有1480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申请入学路费资助,发放资金92.5万元。发放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1224.6万元,惠及学生4082名;发放普通高校奖学金154万元,惠及学生298名。我市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大学,取得显著成效。
自2009年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我市贷款人数、贷款金额逐年递增,贷款人数由2009年的813人增加到2018年的3.05万人,贷款金额由2009年的454.4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4亿元,累计已为我市11.55万名大学生发放无息助学贷款8.55亿元,有力地助推了我市教育精准扶贫,实现了“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的工作目标。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成长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第二学士学位、高职学生)每人每年可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8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可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12000元。学生在校期间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毕业后的利息由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负担。
我市坚持推行“1234工作法”,切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全市坚持一盘棋统筹工作思路,强化办理机构服务保障、贷款学生诚信教育,按照“应贷尽贷、精准资助”原则,确保贷款对象认定精准、贷款资格把关精准、贷款额度审核精准。将全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特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其子女全部纳入了预申请范围,优先资助。强化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形成市、县、乡(学校)、班级4级联动宣传机制,确保政策宣传全覆盖、入脑入心。
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将持续至9月30日结束。咨询监督电话:市学生资助与学校后勤管理中心2396782、2156008,通川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129722、2180042,达川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675373、2655226,开江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8234557、8229557,万源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8627436,宣汉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5228690,大竹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6220915,渠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7212871。(王国炜 徐志宏 陈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