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新动力,“革”出新发展。自2014年启动深改工作以来,我市紧抓方案对接,立足达州实际思考改革,出台了一批具有达州特色、能发挥辐射效应、推动达州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改革方案。尤其在改革试点示范方面大胆探索、主动创新,创造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试点经验。
文旅扶贫,让穷区变景区
宣汉县针对东北部山区最美丽却最贫穷的困境,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巴山大峡谷龙头景区建设,依托景区探索建立“资源入股带动、劳动就业带动、经合组织带动、经营帮扶带动、农旅联动带动、文旅融合带动、易地搬迁带动”七种脱贫模式,探索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巴山大峡谷景区文旅扶贫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
“村集体+”,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
万源市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针对村一级无集体经济组织、无收入来源、无经营性资产、无可持续性发展项目的“四无”现状,以四川省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突破,探索出“村集体+”9种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在2016年为“零”的基础上增加到2018年的218个,人均收入达15元左右,为基层组织稳定、山区脱贫攻坚、农民致富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稻田+”,激活乡村绿色经济
开江县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围绕做足涉农资金、种养方式、产业结构、为农服务、新村建设、集体经济文章,发展“稻田+”有机循环种养殖示范区1.8万亩,年产大闸蟹、小龙虾和鱼“三个100万公斤”、绿色有机水稻200万公斤,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了开发主体市场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供销方式现代化、集体经济组织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参考。经验做法获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提名奖。
财政因素分配法,提振乡镇发展活力
针对过去乡镇财政预算“零基+增长”模式衍生出的乡镇发展“缺钱”办事、乡镇干部“跑部钱进”、财政刚性预算约束成为“一纸空谈”、“苍蝇式”腐败频繁滋生等问题,达川区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按三类十因素权重比例对乡镇财政预算资金进行分配,构建起“年初因素分配、年中科学监管、年末绩效问责”的财力保障、分配、运行新机制。自2014年改革试点推行以来,达川区财政累计向乡镇投入基本财力保障资金4亿元、农村促发展资金12亿元,吸引撬动民间资本30亿元,有效激发了乡镇发展活力,全面盘活了农村经济。
农村资金互助,化解农村金融服务短缺难题
大竹县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长期存在的“融不到、融不起、融不好”等难题,以全省首批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改革试点为契机,优选试点主体,严守“社员制、封闭性”的政策底线,依托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88名发起人,组建了“大竹县汇鑫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创办了农民自己的“银行”,以融资门槛低、成本低、审核效率高等优势,倾情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有效填补了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服务空白,解决了一些社员发展产业无资金、一些社员闲钱搁置无收益的困境。自2014年建社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24笔31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近亿元,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户,发展秦王桃产业2万多亩,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支撑。
物流共同配送,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通川区主动顺应现代物流业集聚化发展新趋势,针对中心城区物流企业“小散乱”、物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等问题,以搭建城乡物流配送平台、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整合城乡物流配送资源、创新城乡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为突破,建立了“1平台2网络9体系”支撑下的三级城乡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着力解决我市现代服务业难以做大做强的“痛点”,形成了“高效、集约、绿色、现代”的城乡共同配送格局,探索了一条富有通川特色的现代物流城乡共同配送改革新路。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任务急需加快推进,达州发展急需改革创新。市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扣重点任务,突破关键问题,以点带面、积厚成势,着力提升改革整体效应、整体质量。特别是,将围绕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和“十件大事”,以破解发展难题为核心,谋划推进一批有实质内容、有达州特色、有可突破路径的改革试点示范,真正做到用心试、大胆改、创新干,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可以预见,全面深化改革将为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陈猷 谭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