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全面启动“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整治行动,将“机动车乱停乱放,电瓶车、三轮车、摩托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问题纳入专项整治。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全力攻坚、综合施策,达城车辆行驶更有秩序,车主开车更加规范,城市交通愈加顺畅。
市民告别停车难
“终于有停车位了,不用每天担心车子没地方停。”张先生是重庆人,来达州工作已满两年了。张先生说,自己住在达城张家湾吉昌大院,以前每天下班后要开车绕着吉昌路转好几圈找车位。现在,相关部门在附近增设停车位后,他下班回家很快就找到了停车位。
今年,市公安局牵头,市、区各级部门协同努力,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增修停车泊位、设置限时停车泊位、调整临时停车收费等方式,缓解市民的停车难问题。
增设停车泊位
今年市政府下达了停车泊位建设任务,在达城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停车泊位5000个,其中通川区1800个、达川区2000个、经开区200个、路内临时占道停车泊位1000个。
任务下达后,市公安局同市停车办对在建的红旗社区立体停车场、达竹煤电立体停车场、市委党校公共停车场、箭亭子公共停车场、达川区中央公园停车场等的建设进度进行跟踪。
目前,达竹煤电立体停车场已修建完成,并已对外开放,可较好地缓解张家湾路附近居民的停车压力。
设置限时停车泊位
针对部分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问题,市公安局设置了限时停车泊位,在不影响道路通行的路段还设置了300余个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在保障白天车辆正常通行的同时,还解决了市民夜间停车难题。
而在部分校园周边,市公安局设置了上学、放学期间的限时停车泊位,为家长接送孩子提供便利。
调整临时停车收费
调整临时停车收费是缓解临时停车难题的重要手段。我市按照“路内高于路外、实施计时收费”的停车管理原则,完成了中心城区机动车停放服务差别化收费标准调整工作。
在价格调整后,基本上达到了将路内停车向路外停车转移的基本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机动车长时间占用路内停车泊位的情况,给有临时停车需求的驾驶人提供了停车资源,缓解了临时停车难的问题。
乱停乱放现象得到遏制
通川区金龙大道路口附近的万家巷内,聚集了不少餐饮店,小吃、冒菜、包子、面条、炒菜,各色美食一应俱全,这里是许多市民吃夜宵的首选地。
“以前,一到晚上,这条巷子内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各种车,堵得水泄不通,不仅车辆难行,连行人通行都十分费力。”住在广电花园小区的市民周先生抱怨说。
为了整治万家巷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公安交警部门在万家巷道路中央安装了百米左右的“C型”隔离桩,防止车辆违法占用车行道。经过整治,如今该巷车辆整齐停放,乱停乱放现象得到遏制。
强制养成交通好习惯
我市通过设置“C型”隔离桩,强化“物防”,以此来达到整治机动车乱停乱放的目的。公安交警部门对背街小巷周边有停车资源且未“满停”的路宽7至9米路段,在路肩和道路中间设置“C型”硬隔离,“硬性”杜绝车辆违法占用人行道和车行道停车;对周边停车资源不足且路宽9至11米路段,在道路一侧施划临时停车泊位,在道路中央和路肩设置“C型”硬隔离。目前,此措施已在万兴路、竹阳街、美嘉年街等试点实施,基本达到管理目的。
与此同时,公安交警部门还通过“技防”深化整治,充分依托智能交通二期建设,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交通性支路建设并投入使用了240套违法停车自动抓拍设备,全天候不间断对违法停车行为进行自动抓拍,并严管重罚,目前管理效果较好。
此外,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积极完善交通标志标线,新施划禁止停车标线5000余米,新增设禁止停车标志220余套,增设摩托车及非机动车停放点340余个,安装摩托车及非机动车停放栏杆5200余米,安装停车指示牌220余套,有效规范驾驶人的停车行为,切实起到了规范交通秩序、保障道路畅通的作用,强制市民养成“守交规”的良好习惯。
强化“人防”和拖移
强化“人防”主要是针对人行道、背街小巷和消防通道等整治“痛点”实施的手段。公安交警部门认真落实“网格化”勤务制度,定人定岗定责,在中心城区成立了29个网格化勤务工作小组,明确网格区域,落实网格责任,强化对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力度,并开展了夜间车辆违停专项整治,严查夜间背街小巷的车辆违停行为。
在整治过程中,交警部门还进一步加强了拖移力度,对影响通行及城市形象的机动车一律予以拖移,对未在规定地点停放的电瓶车、三轮车、摩托车也一律予以拖移。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共查处违法停车17万余起、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3.7万余起、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3800余起,强力震慑了违法停车行为。
通过综合施策,达州市中心城区“机动车乱停乱放暨电瓶车、三轮车、摩托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问题专项整治效果明显,中心城区主次干道违法停车现象基本消除,人行道、背街小巷及消防通道已基本无乱停乱放现象。同时电瓶车、三轮车、摩托车通行及停放秩序也得到进一步规范。□闫军 罗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