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政法机关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要求,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迅速启动战时纪律和战时机制,主动担当、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复工复产主动仗。
统筹部署
走好疫情防控“一盘棋”
统筹推动,突出“一根线”标准。疫情发生后,市委政法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发动政法力量向基层推进、人员向一线派驻,全面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组织调度政法干警、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汇集了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创新“联防联治、群防群治、自防自治”工作法,得到中央、省委政法委肯定和推介。
整体联动,实现“一张网”效果。落实政法防疫工作“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推动政法机关联动战“疫”,实现“一张网”全面铺开。推行“互联网+”智慧办案模式,运用“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微法院”平台,引导群众网上立案1496件,电话、微信解答群众疑难969件。严格执行“罪刑法定”要求,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涉疫案件9件,组织开展了野生动物交易、生鲜食品检疫等相关领域的专项检查。
全面发动,实现“多点位”突破。启动最高等级的网上巡查机制,依法查处涉疫网络谣言。搜集汇总预警信息78条,依法打击涉疫违法犯罪231件,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27件。加强监管场所防疫措施,严格执行全封闭管理,把疫情阻击在高墙之外,确保监管场所绝对安全和社会面持续稳定。
创新模式
织牢基层战疫“防护网”
打造一线战“疫”大平台。探索“综治中心+网格化+智能化”模式,坚持以综治中心为依托、以网格员为结点、以智能化为支撑,组织发动退役军人、大学生志愿者、村组干部等力量,多点突破、同向发力,构筑基层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把综治中心打造成基层名副其实的战“疫”指挥中心。
网格化筑牢战“疫”防线。疫情发生后,全市4300名网格员在各级综治中心的统筹调度下,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事熟的独特优势和前沿尖兵作用,组建防疫一线“战斗班”。他们走街串巷、进楼入户“地毯式”排查疫情、宣讲防疫知识、宣传法律政策、代购生活物资,织牢了疫情防控的网格和防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庄严承诺,涌现出了“疫情不退不回家、网格员夫妻齐上阵、一次性雨衣当防护服、助农推销滞销水果”暖心场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最美格格”。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30万份,入户走访80余万户,落地排查高危人员11万余名,协助相关部门在重点部位设卡点93个,发动群众检举涉疫不法行为579起,帮助发现确诊病例11例。此外,网格员以“一对一”结对的形式,对涉疫重点人群落实隔离期间跟踪服务管理,了解管控对象的身心健康、活动轨迹、生活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关怀慰问、事项代办等服务。
科技助力精细化战“疫”。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平台作用,启动视频巡查,远程指挥调度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发现预警性信息,战“疫”触角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利用“雪亮工程”“天网工程”“慧眼工程”等信息资源以及“村村响”、流动宣传车、无人机等进行预警劝导,实现对交通要道、场镇、中心村等重点区域全天候可视化巡查,有效破解基层防疫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问题。截至目前,利用各种平台和智能化手段抓取有价值线索5.3万余条,梳理重点画面1.9万余个,劝离坝坝宴、打牌娱乐、走亲串户、赶场赶集、聚众聊天等聚集人群2.8万余人次,纠正不戴口罩等错误行为1万余次,助力基层一线精细化战“疫”。
多措并举
打好复工复产“组合拳”
强化制度保障。全市政法机关紧扣职能职责,出台政策制度,护航复工复产。市委政法委印发《达州市政法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十条意见》,为复工复产企业吃下“定心丸”。检察机关出台《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依法服务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十条意见》,为复工复产穿上“防护服”。公安机关制发复工复产九条措施,为复工复产按下“快捷键”。司法行政机关出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复工复产抛下“稳定锚”。
强化服务指导。充分发挥政法机关专业优势,全力服务指导企业复工复产。开展涉疫案件和复工复产专项审判活动。畅通服务企业绿色通道,实现涉企案件“当日分案、当日送达、当日报告”。开通车驾业务办理服务热线,24小时接受群众咨询和业务办理预约。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制定疫情期间生产和管理方案,完善企业内部安保措施,强化企业周边治安巡防。
强化风险管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法打击涉疫涉企违法犯罪活动58件。建立政法主要领导督办机制、案件会商制度,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完善政法领导干部定向服务重点复工企业机制,牵头提供企业复工的风险评估、司法保障,开展服务民营企业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采取“一对一”发督办函方式,动真格解决企业疑难问题。严禁在法律法规外增加许可事项、增设许可条件影响复工复产,助力企业快捷、高效复工复产。□吴红娟 闫军 罗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