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在达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宏观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围绕市委“12335”总体部署,以“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为引领,以深化“八个年”活动[1]为抓手,认真践行“八字”方针[2],全力做好“六稳”工作[3],全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1.5亿元、增长7.7%(剔除“四经普”调增2018年基数因素后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0%,超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剔除减税降费因素后增长8.9%),超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
(一)统筹谋划全面加强。精心谋划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出台《达州市争创四川省经济副中心行动方案(2019—2025年)》及2019年重点任务清单,高水平组织编制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教育中心等专项规划,制定了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4]、城市规模“建设双300”[5]的若干重大措施,搭建起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四梁八柱。以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为主线,全面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重大课题研究。系统部署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先后就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产业发展、市区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部署,明确方向、细化措施、接续推进。
(二)产业转型质优效高。扎实开展“工业提质增效年”活动,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21户。“6+3”[6]重点产业加速发展。六大产业增加值增长10.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达州经开区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区,第二工业园区暨达钢搬迁堰坝总部基地开工建设,正威国际集团投资550亿元的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及铜基新材料项目落地。现代建筑建材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建筑产业园“起步区”建设,成都瑞欣等企业入园开工,完成总产值694亿元、增长34.7%。深入推进房地产领域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全市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着力发展4大支柱型服务业和6大成长型服务业,培育假日消费、夜间消费等新的增长点,推进服务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大市(卖)场提档升级、传统批零住餐行业升级提升。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0.4亿元、增长8.4%,文化旅游业总收入328亿元、增长57.0%,金融业各项存贷款余额4900亿元,存贷比提高2.4个百分点。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成功开通4条物流专线和四川东向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电子信息产品物流专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万亩,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9%。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纳入省级培育园区3个。加强非洲猪瘟防控,促进生猪恢复生产,开江东方希望100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万源蓝润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等9个规模养殖场(项目)开工建设。
(三)需求拉动强劲有力。项目推进有力有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0亿元、增长12.0%。45个重大项目和235个重点项目带动投资完成1568亿元。达州高铁南站选址完成,成达万高铁即将开工,西达渝高铁同步推进,营达高速、巴万高速、达州新机场、土溪口水库、青宁云门天寨综合开发项目等加快建设。民间投资增长39.5%,排名全省第一。城乡消费持续增大。分类推进15个特色商圈建设,着力打造“万源大巴山茶文化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强化“巴山大峡谷”等旅游名片推介,宣汉县成功入选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和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外贸进出口发展提速。全年新增加工贸易企业2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9.2亿元。
(四)城乡建设焕新出彩。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持续推进“五桥六路七大新区”建设,中心城区全面建成“双115”[7]大城市。“城市综合管理年”活动深入开展,“四城同创”[8]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大竹、宣汉、渠县三县荣膺“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渠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5个县城扩容提质,建成区面积新增5平方公里。百镇建设行动深入开展,6个镇入选“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脱贫攻坚引领区”涵盖50个行政村,整合投入财政资金14.1亿元,评选出达州市2019年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市、区)2个,先进乡镇10个,示范村60个。通川区被评为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村容村貌全面提升,完成新(改)建农村公厕249座,完成率165.0%;新(改)建农村户厕39531户,完成率164.0%。
(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农业农村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县机构改革总体完成,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第一批5个涉改县区减少乡镇77个、减幅36.8%。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制度、“最多跑一次”等4项改革全面推开,全面清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市县两级共认领政务服务事项61139项,达州市位列2019年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第四名。扎实开展减税降费,减免各类税费50.3亿元。降低一般工商业目录电价11.5%,大力推行骨干企业天然气“直供”,新增直购电企业40家。大力推进开放合作。成功引进华为公司等12家“三类500强”[9]企业19个项目,投资总额达到719亿元;新签约项目186个,到位资金928亿元。川东北经济区、万(州)达(州)开(州)一体化发展有效推进。创新创造活力迸发,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2家,创历史新高。建成各类创新创业平台100余个,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0%。
(六)三大攻坚战[10]再战再捷。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9年实现40045人脱贫、49个贫困村退出,万源市和宣汉县实现摘帽。5945户18416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迁入住新房。到位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754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7553人。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发力。实施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1天。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39项整改任务进展顺利。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工程二期、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应急备用水源、乡村聚居点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建成73座乡镇污水设施。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有效。政府债务保持在可控范围,两大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2.2个百分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3.7%和42.1%,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七)民生保障扎实有效。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各项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1.0%,全市25项民生实事、中心城区20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创新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城镇新增就业4.5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75%,控制在目标4.2%以内,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1046万人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5%和10.3%。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
中心城区开工建设基础教育学校21所,达州天立、东辰等学校建成招生,基本完成中心城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成功组建川东北五市职业教育联盟,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成功创办,达州技师学院顺利获批。4个百万人口县(区)人民医院全部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华西达州妇女儿童医院建成投运,大竹县中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签署医联体合作协议。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新农村文化文艺展演、四川省第十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巴文化主题展陈列馆和达州非遗陈列馆加快建设。巴山大峡谷创5A通过省级景观评审,渠县文峰山已推荐为4A级景区。达川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市政府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市应对疫情应急指挥部紧急动员、科学指挥、精准调度,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严防死守,广大市民勠力同心、群防群控,有效阻隔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全市没有发生一起死亡病例,没有出现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兴产能发展不足、消费需求有待提升、企业发展环境还需优化、公共卫生能力条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按照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把握重大机遇,扩大有效投资,壮大实体经济,发展现代产业,干字当头、快字为先,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全市经济总量“冲刺4000亿”、城市规模“建设双300”起好步奠好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11]、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目标任务。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我们将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着力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突破发展实体产业。实施“工业集群发展年”活动,突出抓好“6+3”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个,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加快推进达钢整体搬迁、锂钾、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壮大“三纤+”[12]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渠县—大竹—达川—高新区—开江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推进达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快第二工业园区、中国纤谷、锂钾产业园、川渝合作示范园、川菜产业园、智谷机电产业园等建设,新建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现代建筑建材产业,建设达州建筑产业园“起步区”,力争新增资质企业20家,建筑业总产值实现900亿元。聚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突破发展年”活动,大力发展“4+6”服务业[13],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0%。持续推进巴山大峡谷、复兴农产品批发市场、青宁·云门天寨、IFC金融中心、西南职教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大市(卖)场升级改造和实施“四统一”管理,提升消费能级。着力建设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完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会展中心、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等规划编制,加强秦巴物流园、双龙铁路物流园、大竹商贸物流园、开江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达万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物流专线等运输效能,开行“蓉欧+达州”班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抓二带一促三”,发展“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康养”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持续推进立体种养、特色种养和绿色种养,力争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5个。抓实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鼓励发展大型养殖场,力争生猪出栏387万头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0%。
(二)持续扩大有效需求。突出投资支撑。深入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力争全年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10个,全力推进46个重大项目和“四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竣工项目10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瞄准“新基建”投资动向,鼓励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教育、医疗等领域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消费活力。强力推介“巴山夜雨·水墨达州”形象品牌,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天府旅游名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三大市场拓展活动,多渠道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快培育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品质经济等新型消费热点,加强罗浮城市广场、升华广场、仁和春天、红星美凯龙等载体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深挖外贸潜力。加大达州高新区磷硫化工、大竹轻纺鞋服、宣汉县新材料和渠县西部国际服饰城等出口基地培育,抓好瓮福化工、川环科技、雅康家居等20家重点外贸企业出口,推动建筑劳务企业“走出去”,力争进出口总额实现20亿元。
(三)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争取设立省级秦巴新区[14],加速马踏洞、堰坝总部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通川区、达川区和高新区一体化发展,努力建成“双130”大城市。加快西南职业教育园、华西(达州)医院、奥美德国际医院等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四城同创”,提高城市宜居度。着力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成达万高铁,力争西达渝高铁开工。完成达州机场迁建航站楼主体工程。建成营达高速、巴万高速。加快达宣、达开快速通道建设,开工建设达州绕城高速西段、开(江)梁(平)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土溪口水库建设,力争固军水库、渠江风洞子航运工程开工。着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分类施策,加强统筹指导,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和产业新城建设,促进人城产融合发展。发展壮大一批县域副中心(配套卫星城镇)、“百镇建设试点镇”、特色小(城)镇,新增培育5个省级试点镇,转移农业人口2万人。推进乡村振兴。抓好7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推进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力争创建省市乡村振兴先进县1-2个、先进乡镇15个,示范村100个以上。
(四)强化改革创新驱动。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深化“放管服”[15]改革,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全覆盖。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监管,做好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三方评估工作,促进180户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财税金融、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落实市区体制改革。推进基层治理、对外开放体制等重大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围绕争创国家高新区和“6+3”产业集群,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玄武岩纤维、微玻纤、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苎麻新材料等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0%。推进“双创”行动,鼓励科技人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增市场主体2.6万个。
(五)全面拓展开放合作。实施“开放发展突破年”活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重大骨干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加强配套成渝产业发展,培育壮大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探索建设“飞地经济”园区,打造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调联动、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强力推动万达开统筹发展,加强与毗邻地区协作,抓好川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重大协议、重大工程项目落地落实,加强跨县域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谋划研究,鼓励支持毗邻县域协作发展。
深入推进达(州)舟(山)协作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国际班列西部通道。持续抓好招大引强。瞄准“三类500强”企业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6+3”产业集群专题招商,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到位资金1000亿元。
(六)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聚力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年”活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16]补齐脱贫短板,确保剩余0.67万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常态开展问题排查整改,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巩固70.4万已脱贫人口脱贫成果。进一步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持续提升扶贫协作成效。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城乡环境改善年”活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17]。强力推进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工程二期、市固废综合处置中心、市固废交易中心、应急备用水源、乡村聚居点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积极宣传城市垃圾分类,做好城镇水务一体化建设。强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稳妥化解存量债务。落实“房住不炒”定位,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抓好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深化平安达州建设,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着力提高民生水平。深化“民生改善实效年”活动,办好全市25项民生实事、中心城区20件民生实事,扎实抓好“群众最不满意十件事”的整改落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和社保补贴。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农村转移就业180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70所,将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5.0%以内;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支持四川文理学院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进入省内一流、国内领先行列。发展优质医疗卫生。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和疾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与达州人口相适应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救治体系、医保体系和应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与华西医院、奥美德国际医院合作项目落地建设,强力推进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与达州市妇女儿童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积极引进省人民医院、省骨科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入驻达州,办好办强市中心医院、市中西结合医院和7个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加快开江银杏中药材基地、中药材传承文化基地建设,推动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1+N”项目落地落实。
各位代表,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使命光荣,冲刺“4000亿”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干”字当头、“快”字为先,拼搏奋进,确保圆满完成本次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