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政法机关全面落实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会议精神,聚焦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着力把政法公共服务这个“民生工程”打造为“民心工程”,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增进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全省政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达州智慧、贡献了达州力量。
健全服务体系
让群众期盼有回应
升级打造诉讼服务体系。全市法院系统升级打造市、县两级诉讼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功能分区,充分运用“互联网+速裁工作室”模式,大力开展线上调解、微信调解,推动案件提速和便民;建设完善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促进阳光司法;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开设跨域立案平台,“窗口服务”便捷高效。全市检察机关整合控申、举报、受理等职能,统一外观设计、功能规范和服务流程,建成一站式检察服务大厅8个;开通门户网站受理端口,拓展远程视频接访功能,实现跨区域、跨部门接访。
做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我市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引入到乡镇、村(社),每月确定1-2天作为“公共法律服务日”,开展定时、流动服务。加强服务产品、服务标准、服务队伍建设,制定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推介目录,以“面向全民的普法服务、面向部分公众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面向特定群体的法律援助、面向涉法涉诉人员的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相关做法以《达州市实施“四三举措”、打造“四全模式”》为题在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推广交流,“一村一法律顾问”等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司法部推介,法治扶贫经验入选《四川法治蓝皮书》。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印发《关于深化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庙坝、南坝、三汇、复兴等为试点镇,从资金、土地、编制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全市公安机关出台《深化公安行政审批改革实施方案》《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制度》,优化整合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提速60%以上;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在123个派出所设立办证点,依法妥善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建立完善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丢失招领制度,全面开通异地办理二代身份证业务。
创新监督机制
让公平正义可触感
创新自我监督机制。全市法院系统制定出台《关于院庭长审判管理监督职责的规定》《关于办案人员权力清单的规定》,建立健全行使审判权、审判监督权全程留痕、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制定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及合议庭权力清单;依托司法统计、质效评估系统,细化司法质效通报方式,对案件质效数据进行一周一通报、一月一评比、两月一约谈。全市检察机关制定《检察人员司法责任追究办法》《司法办案内部监督制约办法》等,定期对流程监控和质量评查结果进行分析、梳理、汇总,创设了法律文书核阅制度,先后发布《案件流程监控情况通报》12份,发出流程监控口头预警35次。
深化纪律作风巡查。我市成立以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政法系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工作领导小组,与市纪委机关联合印发《达州市政法系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工作办法(试行)》,整合派驻纪检组、卸任政法领导干部等资源组建专门人才库,配备高清密拍暗访设备设施,常态化开展纪律作风督查巡查,2次深入121个基层政法单位开展督查巡查。《达州市整合资源推进政法系统纪律作风督查巡查》被推荐报送为全省机关纪检工作创新项目,相关做法以《达州政法纪律作风巡察推进作风持续好转》为题在《法制日报》刊发。
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我市制定出台政法机关保障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30条措施,建立政法领导干部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机制,定向走访调研民营企业56家;采取“一对一”发督办函方式,“动真格”解决疑难问题,受到民营企业普遍好评。建立健全企业破产重组司法保障机制、破产重组案件审理工作机制,编制完成《达钢集团司法重组及债转股法律论证报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建成试运行,政法机关惩戒失信人的相关做法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强化保障支撑
让公共服务提质效
强化制度支撑。我市公安机关制定出台《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建立“1+2+N”案审模式,挂牌成立执法服务监督中心,执法服务社会评价大幅攀升,自主研发“公安行政处罚均衡量罚系统”推进“同事同罚、同案同罚”,获得省委政法委肯定。深化市级政府性投资项目审查和审批制度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查和审批制度改革,合并消防设计、人防设计等12项,取消需履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程序的项目建议书编制、道路黑化、绿化等市政配套附属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查程序等12项,后置监理、施工招标文件及合同审查等2项,最短审查审批时间缩短50%以上,城市供水工程等近20个项目审查审批时间控制在80个工作日内,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强化科技支撑。坚持以实施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城市综合治理智能化建设创新示范》为牵引,创新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用,整合“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维稳信息平台、扫黑除恶等基础信息数据与视频图像信息资源,做细做实“12+8”重点群体管控。应用语音自动转换技术,引入四川方言版语音识别系统,庭审发言文字转换率达95%以上,庭审效率平均提升20%以上。明确“一中心、两系统、三平台、四协同”的检察智能化项目建设目标,确定建设项目26个,完成或启动项目5个。全面推广使用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执法视音频管理系统和交管“12123”手机APP,拓展网上车管所功能和25项新的网络预约、交管便民服务措施,启动人脸识别等15个重点项目升级改造工作。
强化人才支撑。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和遴选工作指导意见》,打通基层法官检察官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尊荣感,调动积极性。全市6名干警通过审查、笔试、考核等环节成为检察官员额候选人,晋升二级高级法官2名、二级高级检察官1名、三级高级检察官5名、四级高级检察官11名。通川、达川等5个县(市、区)乡镇政法委员配备到位,部分重点乡镇增配1名副书记兼任政法委员。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达州技师学院为省级退役军人职业技能承训机构,组织退役军人培训2600人次、专场招聘15场次,2名退役军人被评选为“2019年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
优化功能布局
让治理体系更完善
稳步推进区划调整。我市搭建“1+5+6”组织架构、明细“一核两翼四城多点”现代城镇体系,制定“1+3+4”政策体系,重构区域经济地理版图。通川、达川等5个县(市、区)改革方案获省政府批复,第一批区划改革新设乡镇挂牌、班子配备、机构运转全部到位,乡镇数量减幅达36.84%,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我市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积极申报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把扫黑除恶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一号工程”,分析梳理疑难刑事案件和行业领域乱象,开展砂石行业乱象、非法载客、校园霸凌、售卖老年人虚假保健品等专项整治,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消防监管工作,开展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22家市级企业初步完成“1+3”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管理试点。健全完善村(社区)民主议事、村规民约等基层自治制度,设立乡镇便民服务(分)中心,29个大项231个小项纳入便民服务事项。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我市民政部门出台《社会团体成立与换届选举工作指引》,对100余家社会组织进行集中整治,对225家社会组织进行年检,清理规范领导干部兼职60余人。动员社会组织投入扶贫资金1000余万,开展扶贫帮扶活动150余场次。持续壮大社工志愿者队伍,申报社工服务项目10个,发布志愿者服务项目2520个,总时长位居全省前列。□何文平 闫军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