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是由生物、地球化学因素、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导致的、呈地方性发生的疾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达州是地方病的多病种地区,有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等4个病种。近日,记者从达州市疾控中心获悉,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防治策略,地方病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十三五”达州市地方病防治规划的落实和目标任务的完成。
加强部门协作 强化综合防治
A
“地方病防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建立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机制。”达州市疾控中心疾控科负责人彭焕文表示,全市各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抓好措施落实,切实做到地方病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如联合印发《达州市地方病防治“十三五”规划》,制定地方病防治工作方案、考核评估方案、年度计划和督导方案。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机构有专(兼)职人员负责地方病防治工作,组织力量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疾控中心开展的盐碘、水碘、尿碘和土壤硒含量检测质量控制,连年获得优秀成绩;适时将地方病监测情况通过卫生健康部门向同级政府汇报,并通报相关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校将地方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内容,并配合卫健部门在学校开展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和病情监测工作;财政部门累计划拨专项资金300余万元支持全市“十三五”期间的地方病防治工作。
同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加强了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防治意识
B
一是每年对全市各级疾控机构及有关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地方病防治知识培训。二是各成员单位联合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地方病防治意识和能力。如每年多部门联合开展“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活动,向群众介绍地方病危害、如何科学补碘等知识。据统计,全市累计设置宣传主题标语155幅,宣传展板250个,发放宣传单及宣传海报10万余份,发放宣传赠品2.5万余件,接受现场咨询2万余人次。万源市编印地氟病防治“三字经”,在地氟病病区采取改炉改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大众宣传,编印内容在2018年全国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作品征文活动中,喜获全国一等奖。
强化人群监测 如期完成目标
C
“十三五”期间,全市连年开展碘缺乏病监测,彩超检查1812名8—10岁儿童甲状腺,甲状腺肿大率2.37%;检测8416份居民食用盐碘含量,合格碘盐7828份,合格碘盐覆盖率93.01%;检测全市315个乡(镇)1537个村,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共7269件检材,均在正常允许范围。
此外,6个病区县开展克山病监测,健康检查6351人,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仅0.31‰。大竹县开展大骨节病监测,对1275名7—12岁儿童开展X线检查,对6765名13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进行临床检查,均未发现大骨节病病人。
万源市开展地氟病监测,检查16545名8—12周岁儿童,氟斑牙儿童患病率2.52%,未发现氟骨症病人;调查发现病区正常使用炉灶8.4万余户,其中使用清洁能源7669户,受益人口达22.46万。监测结果显示,我市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地氟病均保持持续消除状态,如期实现地方病防治“十三五”规划目标。
持续加强能力建设 夯实基础重保障
D
彭焕文表示,未来,他们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保证质量,继续推进地方病防治工作。在已取得防治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并将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防治现状,因地制宜推广相关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加强致病因素监测,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同时,进一步落实部门职责,调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