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多天时间,我们发现了37个主要问题,帮助被巡察单位补上了一大批工作上的短板疏漏。”8月27日,在设置于会理县六华镇某招待所的临时办公点,达州市帮扶会理县第1巡察组的会理巡察干部吴友洪谈起上一阶段工作,满腔的成就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多亏了达州的同志传经送宝,让我们受益匪浅。”
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地处四川最南端,与云南交界,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与千里之外的川东门户达州相比,会理的平均海拔要高上千米,气温要低上10多度。盛夏时节,一场跨市州帮扶式巡察,将达州与会理这两个天差地别的地方联系在了一起,两地巡察干部用1个月时间,共同完成了一轮高质量的巡察工作。
用心用情用力
培养锻造会理巡察过硬队伍
7月底,我市按照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跨市州开展帮扶式巡察工作的统一部署,从纪检监察、巡察、教育、水利、农业等系统选派了13名业务骨干,组成帮扶巡察组奔赴会理县,与会理县巡察组18名同志一道,共同组成3个巡察组,以“一拖二”的方式,分别对会理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通安镇、太平镇、六华镇等6个单位开展为期1个月的常规巡察。
巡察前,帮扶巡察组对会理县巡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并结合“三州”巡察工作特点和实际,明确了“全面交叉、深度融合,夯基筑本、综合提升”的帮扶巡察工作方针,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好帮扶式巡察。制定了《关于对口会理县开展帮扶式巡察工作方案》,细化了3个巡察组的具体实施方案,还为会理的巡察干部量身定制培训套餐,讲清楚帮扶式巡察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
巡察中,3个巡察组混搭实战演练,4名达州帮扶组员搭配6名会理巡察干部,在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延伸巡察、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注重传帮带,帮助会理巡察干部熟练掌握谈话技巧和策略,提升梳理线索、发现问题、撰写报告等业务能力。用达州市帮扶式巡察工作组领队徐盛惠的话说,“就是想通过这段时间的共事,把达州巡察的先进理念灌输给会理,把我们一些制度上、流程上的成熟办法嫁接到会理,建立一套具有会理特点的制度机制,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会理巡察干部队伍。”
“参加了此前10多天的巡察,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从事多年纪检工作,现任会理县巡察办副主任和第2巡察组联络员的李荣灿对这次巡察感触颇深。达州的巡察真正做到把政治巡察流程化、具体化,从监督的角度发现问题,注重证据意识;从调研的角度查找症结,讲求探寻精神;从被巡单位的角度提出方案,要有代入思维。而在会理以往的巡察工作中,更多的是单纯找问题,把问题罗列出来工作就算完成了。“达州巡察工作的高度和深度让我们真的是耳目一新。”
由于这一轮帮扶式巡察时间紧、任务重,过去对一个单位1个月的巡察时间,被压缩至半个月,3个帮扶式巡察组均开启了“5+2”“白+黑”的“爆肝”模式。以前从不喝茶的达州巡察干部刘艳养成了喝浓茶和抿咖啡的“小资习惯”,蒙韬等好几名男同志头发都盖住了耳朵也没有时间修剪。“我们会理的同志晚上加班到八九点钟就回家了,达州的同志往往还要继续工作到十一二点。”第3巡察组的会理巡察干部饶全荣对达州巡察干部的敬业精神尤感钦佩。
“特别是这个分报告撰写、报告会商讨论和问题底稿制度,这在会理以前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过去,会理县巡察工作是“群狼战术”,不讲求专业分工、不要求会商研判,所有问题都是端出来“一锅煮”。李荣灿认为,“这直接导致了会理巡察干部认识问题的站位不高、撰写报告的水平不高等问题。”“达州的巡察报告还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讨论出来的,甚至是‘吵’出来的”。此次帮扶式巡察中,各个组按照达州巡察工作的标准要求,分类别撰写巡察分报告,并定期召开小组会会商讨论,对发现的问题建好底稿固定证据。“巡察查找问题关键在精准,通过底稿制度把证据锁定,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报告,集思广益,综合分析研判,把问题定性准确,遣词造句再字斟句酌,整个巡察工作的质效当然就有质的提升。”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而又面红耳赤的讨论会,让李荣灿觉得大开眼界。
查问题找根源
关键在做好整改后半篇文章
巡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深入查找和推动解决问题,促进被巡察单位改进提升工作质效,从而推动事业改革发展。
针对会理县巡察工作的特点、重点和短板,帮扶式巡察组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不断完善会理县巡察工作制度机制,促进巡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还为被巡察单位暴露出的问题把脉开药,给出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意见建议。如针对县水利局党的意识较为弱化,县农业农村局财务、项目监管不规范等问题,帮助其完善规章制度,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会理县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富集,光照充足,境内盛产石榴、茭白、烟叶等经济作物,当地群众在经济上较为富裕,但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乡镇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在帮扶巡察组的干部看来,帮扶式巡察不但是要主动去发现问题,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提出方案建议,帮助当地党委政府去化解矛盾。
2018年以来,通安镇一直在努力申报国家级卫生乡镇,但每一次都卡在污水处理这一关上。该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于10多年前,随着场镇的发展,处理能力早已无法满足需求。新建一座能够满足场镇污水处理能力的新厂需要3000余万元资金,仅靠镇里的财力无异于天方夜谭。
巡察中,接到通安镇四方街社区群众对场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反映后,第1巡察组进行了深入摸排,并将相关情况反馈给了县委、县政府。目前,会理县正统筹研究解决包括通安镇在内的6个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问题。
群众反映的问题其实就在群众身边,是否整改到位、效果怎么样,群众看得到、感受得到。边巡边改、立行立改,迅速移交办理,“短平快”解决问题,让群众直观感受到巡察就在身边,是此次帮扶式巡察工作的一大突出特点。
太平镇尖山村有群众反映吃水难、吃水贵问题,还因为电网负荷不够,不少村民用柴油发电机发电烘烤烟叶,每年每户油钱就要花费4000多元。第2巡察组紧盯问题迅速推动整改,让该村30多户120多人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督促供电所摸排出50余户生产用电存在困难的群众,并承诺在年内彻底解决问题,得到群众交口称赞。
此次巡察中,达州市帮扶会理县3个巡察组通过查阅资料3200余卷(册、本),受理群众信访23件,实地走访17个乡镇、49个村,实地查看相关工程项目59个,与290余名群众进行了解,发现面上问题239个,召开组务会34次,形成谈话报告6份、班子及班子成员评价报告6份、巡察报告6份。
“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州巡察干部和我们会理巡察干部深度融合,帮扶式巡察效果非常明显,对提升会理的巡察覆盖率、提高巡察业务水平、提振巡察干部队伍的精气神,都有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会理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袁文云在接受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