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我市全面完成了省政府“十三五”(2016-2020年)下达市主城区优良率、PM2.5年度目标任务;2015年以来,我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由2015年的89.3%提升到2020年上半年的98%;全面完成656个点位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完成253个重点企业地块的基础信息采集。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有山皆绿、重点补绿、身边增绿”,努力减少污染存量,严格控制污染增量,一大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
如今的达州,树木摇曳、绿水潺潺、百姓安居…… “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让工业城变为“氧气吧”
始建于1958年的达州钢铁曾位于达州郊区,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拓展,其所处的位置已变为城市中心地带。虽然企业运行产生的“白烟”(水蒸气)为达标排放,但是随风飘散的“白烟”始终让市民心生担忧。
环保治理投入上亿元、又投入1000万元、再投入1000万元……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达州钢铁企业理念也从“生产第一”转变为“环保第一”。
达州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历史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体系。加之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大,达州的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显著。
企业排放不达标,坚决不生产,这是我市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准则。
近年来,我市以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为契机,重拳整治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完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全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016年以来,我市央督及“回头看”、省督反馈意见及交办信访件问题1431项,已完成1340项,完成率93.6%,能够立行立改的问题都已整改到位;系统实施了工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钢铁落后产能140万吨,关闭煤炭产能282万吨,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全市传统重化工业占比由82%降至58%。
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管控,由过去以项目准入为主,向既抓宏观又抓微观的全流程管理转变;将通川、达川城区以5个国控监测点位为中心划出日常管控片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夜间巡查;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必须六不准和6个100%”要求,安装PM10、PM2.5实时联网监测设备52台;坚持“疏”“堵”结合,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措施,有效降低秸秆存量,从源头减轻秸秆焚烧管控压力。
同时,印发《达州市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实施方案》,建立“一企一策”整治台账,有序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投入200多万元在达州及达州南高速路出口设立机动车尾气固定监测站点2个,购置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车辆1台,全面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综合整治;出台我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工作方案,推行“一厂一策”精细化管控。
2019年,我市主城区优良天数为301天,比上年度增加16天;7个县(市、区)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有6个。今年以来,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89%,PM2.5和PM10浓度同比降幅都在17%以上,三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都好于预期目标。
让“生态水”变为“致富水”
发源于大竹县的铜钵河全长68公里,大部分在该县境内,是渠江的支流和嘉陵江的上游。“早在十多年前,对铜钵河污染的大规模整治就开始了。治理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稍有松懈污染就反弹。”一位多次参与铜钵河污染治理的干部回忆说。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在全境流域推行河长制,全面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对火电、水泥、化工等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全覆盖在线监测。
“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83家,整治非禁养区养殖场178家,养殖污染整治率100%。所涉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2020年1-7月,铜钵河干流水质整体良好,水质稳定在Ⅲ类。”大竹县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兰朝忠说。
“现在的铜钵河两岸植被繁茂,河水清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达川区百节镇党委书记潘刚说,得益于水质的改善,铜钵河下游的百节镇段已经成为游客休闲旅游的胜地,夏天前来游泳和乘凉的游客众多。
同时,我市还加快推进主城区第二水源和主城区城市应急水源建设;开展达川区26个、渠县19个、通川区15个、渠县8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调整工作;推进水源地环境问题摸底调查,目前已完成27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81个环境问题的排查统计。
各地围绕渠江、州河、巴河、前河等流域治理,促进“一河一策”方案分年度落实;水务系统积极开展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966口入河排污口排查复核工作;2019年,我市向省上争取“千村示范”专项资金2268万元,试点用于流经开江、达川、大竹、高新区的铜钵河、明月江流域103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改善的不仅仅只有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方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成效明显,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累计投入25.8亿元,先后建成运行市第二污水处理厂、15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善了城市雨污管网,正在加快建设主城区应急备用水源、环保产业园、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10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2个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近几年,我市地表水考核断面基本上都是达标。2020年以来,4个国家考核断面100%达标,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98%。
让“生态林”变成“经济林”
宣汉县龙泉乡地处大巴山腹地,当地村民曾以种植玉米、土豆、红苕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生活十分困难。2000年后,龙泉乡罗盘村抓住实施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建设的契机,因地制宜、瞄准市场、找准路子,采取“公司+专合社+农民”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等生态富民产业。
目前,罗盘村完成退耕还林还草7135亩,建成中药材产业基地2万余亩,年产中药材2100多吨,产值达1000万元,人均收入上万元,34户贫困户提前脱贫。
这得益于我市对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视。我市积极探索生态富民产业的机制、模式及配套支持政策,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有效模式,大力引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林业生态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园区化经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态产业扶贫示范样板。
据了解,我市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对515.36万亩集体公益林实行生态效益补偿,每年兑现补偿资金7700余万元;选聘生态护林员1.8万余人,人均年补助近5000元;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选育乌梅、巴山椿芽、笋用竹等良种,建立香椿间作栽培、叶用银杏密植园、花椒标准种植等特色示范基地24000亩,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30万亩,67860户20.35万贫困人口人均林业收入达2200元。
截至目前,我市培育壮大涉林龙头企业171家,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30万亩,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9个,建立国、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人家41个,为1430户贫困户提供就近工作岗位,人均年增收2300余元。(刘姣)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