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乌木镇,小龙虾良种繁育,西部第一,四川唯一,水产有了更智慧的养殖方式。
达川生猪,住上电梯公寓,搭上川东北生猪交易平台的“高速列车”,弹指间完成网上交易。
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
通川蓝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小小蓝莓身价百倍。
……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十三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12335”战略布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书写了亮丽的“三农”答卷。
让农业更强
金秋时节,玉米迎来收获,大竹县周家镇中和场社区村民刘书明脸上布满了笑意:“我今年栽了55亩苞谷,亩产将近500公斤,总收入达5万多元钱。”刘书明说,这几年深深感到达州越来越重视粮食生产,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十三五”期间,我市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产量、调优结构,构建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粮食是达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基”。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为抓手,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建设。“十三五”期间,粮食实现连年增产,预计2020年达到320.5万吨,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1位,油料产量居全省第3位,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我市积极利用和开发地方特色优势,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适宜各地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市结合资源禀赋,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全市特色产业基地达270万亩,创建全国产业强镇4个,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7个。
现代农业园区对传统农业向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达州市县统筹,全域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素集聚,多维拓展,示范引领,高质发展。全市成功创建开江稻渔、万源茶叶两个省四星级园区,纳入省级培育园区5个,认定各级园区42个,总面积60万亩,总产值突破65亿元,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以上。
三产融合是壮大农业经济的重要抓手。我市依托茶叶、果蔬等特色产业,集中连片造美景,产村相融促发展,推进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融合,实现全链拓展。
我市还积极采取特色产业与名优品牌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十三五”期间,全市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荟”,新培育开江县“绿升”橄榄油,万源市“巴山雀舌”茶叶、渠县“宕府王”黄花等10个四川省优质农产品品牌,累计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34个,一批又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在达州成长并香飘海内外。
让农村更美
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斜屋民居错落排列,一块块庭前屋后的微田园青翠盎然,一条条蜿蜒曲折的通村新路房前绕过,慕名前来的游客漫步其间。走进宣汉县双河镇蓝莓谷易地搬迁点,美丽宜居乡村图景随处可见。
这是我市“生态宜居”新农村面貌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大行动之一,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现如今,广大乡村从一村美,变成村村美,不少乡村更是美成了旅游景点、景区。
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根据农村人口聚居水平和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改厕模式,推行分散式、联户式、集中式等粪污处理模式。目前,全市新(改)建农村公厕226座、农村户厕3万多户,截至2019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7%。
我市强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村庄清洁行动。按照区域环境、养殖场户等实际,推进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种养循环,稳步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目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77%。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进行科学引导、有序整治,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目前,全市全部行政村已建立保洁员制度。
我市还积极推动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村居品质,培育文明乡风,绘就了一幅幅美丽宜居乡村图。
让农民更富
今年五月,宣汉县观南凤片区满山的大樱桃树丰收。顶着烈日,观山乡观山社区贫困户袁诗现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料理着树苗,被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挂着笑容。“自从有了大樱桃产业项目,我在家门口务工就能挣钱,还流转了200亩土地种上了大樱桃,带动和我一样的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这是我市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落实落地见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源,带动了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多渠道增加了农民工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市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全面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积极探索互换并地、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市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制度。全市累计培育农民专合社5179家、家庭农场3060家。加快构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达川区国家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全市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达600余个。
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市出台《达州市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八条措施》,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三权分置”。
同时,我市大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连续五年制定全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精心指导828个贫困村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全面推进以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苎麻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壮大农业主导产业,828个贫困村已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依靠农业产业脱贫人数达到26.78万人;全市选派农技人员1208人到828个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贫困村提供强大的农业技术支撑;牵头指导各县(市、区)科学制定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和村集体发展产业遇到的资金困难,帮助每个贫困村发展了1-2个主导优势产业。全市产业扶持基金规模达到3.8855亿元,已投入使用3.447亿元,使用率达到88.7%。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71.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2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绘就了乡村振兴新蓝图。奋进的达州将抢抓融入“双城圈”,建好“示范区”重大发展机遇,推进农业农村协同发展,联手打造川东北渝东北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全力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强市、川渝陕结合部乡村振兴示范市,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三农”力量!(韩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