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微改革”为钥匙,聚焦零碎闲置地、边角地等“沉睡资源”,精准施策改造为惠民设施,让“边角旮旯”焕发新生,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长期以来,城市里不少权属复杂的零碎闲置地、边角地,因长期无人管护沦为垃圾堆放点,环境卫生“脏乱差”;而周边居民却面临“停车难”“充电难”、休闲空间紧缺等现实痛点。针对这一矛盾,市委深改委坚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放活”原则,授权各级国有企业承接这类地块的建设管理,将其改造为惠民停车点、便民充电棚和邻里休闲小广场,让城市治理“乱点”变身惠民“亮点”。
“以前这里全是围挡,里面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接娃连站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地面硬化了,有座椅、有健身器材,还有绿化,太方便了!”在宣汉县百节溪小学西大门外,居民杨建望着眼前2000余平方米的休闲小广场,连连点赞。这片曾阻隔居民出行的闲置地,如今成了家长接娃、居民健身的热门去处,彻底解决了周边群众的急难愁盼。
在盘活闲置地的过程中,我市同步补齐新能源配套短板。大竹县竹海路西段,老中医院拆迁后遗留的闲置地块,如今建成集停车与充电于一体的惠民停车点,可提供46个停车位、6个新能源汽车快充桩。“以前这儿是危房拆迁后的荒地,现在车位足还能充电,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居民黄超的感慨,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改什么、怎么改,群众说了算。我市始终坚持“群众点单、改革接单”,让微改革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开江县民心小区旁的邻里休闲广场,曾是800平方米的闲置边角地,杂草丛生、垃圾堆积。今年,该点位纳入全市“微改革”项目,通过院坝会问需于民、多部门联动推进,短短数月便完成蜕变。如今,25套休闲座椅、6套石质桌凳错落有致,可容纳百余人同时休闲。
“我们全程参与选点定位、需求征集、施工监督,把干部干的和群众盼的紧密结合,让闲置地真正变成民生幸福地。”开江县委办公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郭小林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通过“微改革”累计改造惠民停车位3107个、新能源充电位553个、电瓶车充电位4305个、邻里休闲小广场35个。这种“去机关化、去行政化”的务实作风,让城市边角空间焕发新生机,也让民生温度浸润城市每一处肌理,让群众的幸福在家门口不断升级。(杨鹰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