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掠过大巴山脊,朵朵香菇正从竹峪镇土龙庙村的椴木上悄然探头;古东关街道庙沟河社区里,橡子凉粉的清香随着运输车的轨迹飘散,唤醒一天的烟火气;玉带乡的戏台上,端公戏的锣鼓一响,便聚拢了整个乡镇的人气。
  这些深藏在万源市山间市井的老手艺、老腔调,曾是祖辈们的生活日常,如今正被重新“擦亮”,化作当地群众手中的收益、家门口的产业、提振消费的钥匙,无声讲述着一个个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椴木生“金”富乡邻
  十月深秋,雾气还在林间缠绵,土龙庙村党支部书记任登福已经踩着露水来到村集体的香菇基地。这些散发着清香的椴木香菇,不仅承载着土龙庙村半个世纪的手艺传承,更成为撬动村民增收的“金钥匙”。
  时光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土龙庙村的能人们便开始收集野生菌丝试验培植。那时的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这朵小小的香菇,能在50年后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自家树林不够的,还要跑到陕西去包山林呢!”任登福眼神里满是对往昔“耳菇之乡”盛况的怀念。
  然而,传统的种植方式始终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转机出现在2022年,在帮扶单位达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土龙庙村决定让这项老技艺重焕新生,以此敲开乡村振兴的大门。
  为什么选择椴木香菇?任登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村支两委成员都是种植椴木菇的老把式,他自己也曾远赴陕西专门种植。更重要的是,这项产业带动能力强、门槛低、见效快。“这是我们土龙庙人刻在基因里的手艺,现在要用现代化的方式来振兴它。”
  说干就干。2022年,全村200余户700多名群众齐心协力,首年试种24000棒,次年便收入3万余元。初战告捷让村民们信心倍增,种植规模如雨后春笋般扩大:2023年78000棒,2024年98000棒,今年更是扩大到12万棒,预计年收入可突破50万元大关。
  “现在根本不愁销路,常有老板主动上门收购。”任登福笑着说,从2025年起,村里还计划每年新增2万棒,让这朵“致富菇”开遍山野。
  2023年,这项技艺成功申报达州市级非遗。在任登福看来,申遗不仅是传承保护,更为土龙庙的椴木菇打造了一张金字招牌。“这是我们土龙庙的标志,要让更多人知道这山珍的好!”
  如今,香菇基地已稳定带动50余名无法外出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人年增收3000元。群众高永香就是受益者之一——在基地务工、流转土地、年底分红,多重收入让她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基地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村民分红,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美丽蜕变。
  橡果成“粉”闯新路
  在古东关街道庙沟河社区三宝科技有限公司凉粉厂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场从山林到餐桌的奇妙蜕变。深藏山野的橡果,在这里变为透亮的凉粉,成为带动一方的“绿色金矿”。
  野生橡树在万源山区遍布丛生,用橡子制作凉粉更是当地代代相传的舌尖记忆。然而,这道风味却长期被困在年底的短暂时光里。“工艺太复杂,能制作的时间又短,以前都是自家做点尝鲜,零散卖卖,不成气候。”三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隆,这位吃着橡子凉粉长大的本地企业家,道出了产业发展的瓶颈。
  对故乡味道的眷恋,加上敏锐的市场嗅觉,促使他下定决心,要让这口“限时”美味突破季节与地域的限制,成为一年四季都能品尝的产业。今年6月,公司旗下的凉粉工厂正式投产,如今每天能产出200斤野生橡子凉粉,带动30余名群众增收。
  虽然工厂投产不久,但市场已报以热烈的回响。采访间隙,张隆的手机频频响起,是一家家餐馆发来的订单。这样的场景已是常态,公司目前已与万源市国宾大酒店、佬万元罐儿鸡等当地知名商家达成长期合作。其中,国宾大酒店几乎每次宴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平均日售50余份。
  除此之外,一项隐形的“采摘经济”也正在当地随之兴起。黄钟镇向家坪村群众杨传东,最近经常上山收集橡子,一天能收获百余斤,轻松增收200多元。昔日无人问津的山间野果,如今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今年9月,在万源市文化馆等部门的指导下,张隆还正式提交了将野生橡子凉粉申报为县级非遗的申请。“申请非遗不仅是为了打响品牌知名度,更是为了系统性地保护和传承这项地方技艺。”张隆对未来还有更大展望,申报成功后,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不仅在达州增设分厂,还将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并对产品进行多样化开发,让这碗源自深山的凉粉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百颗橡果,一碗凉粉,一个迸发着蓬勃生机的绿色产业,用最地道的风味,讲述着万源将传统智慧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生动故事。
  古戏新“声”促文旅
  暮色四合,戏台上人影跃动,牛角声苍凉悠远,穿透山野的寂静,头戴彩绘木面具的端公戏传承人张贵洲踏着传统“搓步”翩然起舞,手中司刀的铜铃声与台下如潮的喝彩交织共鸣。
  这场2025年初发生在万源市魏家镇的演出,吸引了七八千名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仅挤满了舞台前的空地,更点燃了当地的消费热情。商家周春丽对当天仍然记忆犹新:“演出那天营业额暴涨到8000多元,是平时的10多倍。不仅矿泉水、副食这些卖空了,就连李子酒、土鸡、干货都被游客抢购一空。”这场文化盛宴,让这个宁静小镇切实体验到了“非遗+文旅”融合带来的实实在在收益。
  这项从万源市玉带乡走出的达州市级非遗不仅在本地深受欢迎,还曾登上全国各地的舞台。每年,张贵洲及其团队在各地演出超百场,足迹遍布宁波、杭州、昆明等地。2024年,张贵洲团队还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一家景区签订了一年表演协议,每月都要赶赴山东进行表演,单此一项就为其带来了18万元的演出收入。
  端公戏的兴盛,更造就了一批“既能传承文化,又能过好日子”的新时代艺人。来自魏家镇的李尧,2016年放弃在外务工,跟随张贵洲从头开始端公戏,并在学成之后全职加入表演团队,如今年收入达15—20万元,比在外打工高了不少。“既能传承家乡文化,又能过上体面生活,还能不时回家照顾家庭,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李尧笑着说。
  在张贵洲的表演团队中,不仅有像李尧这样的本地群众,还有来自周边巴中通江、平昌等地的群众,每人每年通过表演端公戏获得的收入基本都在1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
  如今,张贵洲还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景:“作为一个万源人,在外地表演时,我经常在想能不能因为端公戏也把观众吸引到万源来,为打响万源文旅知名度尽一份力。”为了这个愿景,张贵洲正在考虑进一步对端公戏进行改良,在保持核心技艺的基础上,让端公戏适应更多元的舞台,最终将其打造成为万源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从竹峪镇的椴木香菇,到庙沟河的橡子凉粉,再到玉带乡的端公戏,万源市正以非遗为脉络,绘就一幅文化传承与经济繁荣相得益彰的锦绣画卷,为乡村振兴写下最生动的注脚。(冯津榕  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