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干道的“生态蝶变”到村落的“长效洁净”,从街道的“秩序井然”到院落的“精巧雅致”,近期,达州东部经开区以“分类施策、干群联动、长效管护”为核心抓手,在各乡镇同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推动整治工作从“单点突破”向“全域提升”、“短期见效”向“长久宜居”转变,不仅让城乡面貌焕发新颜,更让群众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主干道“美颜”成风景
  驱车行驶在达开快速通道与国道542群力村段,道路沿线空地上新播的花种已冒出嫩芽,村民们正忙着栽种绿植——一场“深度美颜”行动,让昔日普通的交通干道,逐渐蜕变为兼具通行与观赏功能的“生态长廊”。“我们不仅要让路好走,更要让路好看。”亭子镇群力村党支部书记刘恋表示,后续将结合“门前三包”划定管护责任区,安排专人定期修剪浇灌,确保路段实现“四季有绿、季季有花”。
  针对建筑工地这一环境治理难点,亭子镇主动转变思路,将“末端执法”升级为“主动服务”:提前与在建项目对接,指导企业建立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储存—日产日清”的全流程管控机制。
  “现在工地上的废料当天就能清走,既不影响施工进度,也不会污染周边环境。”一项目现场负责人李武兴说,如今“工完场清”已成为施工团队的自觉行动,让工地与周边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共生。
  为防范和减少涉两三轮车道路交通事故,亭子镇道安办还联合场镇社区工作人员,在辖区内集中开展两三轮车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农村集市、学校周边、主干道交叉路口等事故多发、违法高发区域,采取“定点检查+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查处无牌无证、违法载人、驾乘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非法加装雨棚等交通违法行为。
  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情节轻微的违法驾驶人,面对面开展交通安全教育,通过讲解法规与事故案例引导其自觉守法;对严重违法行为,则依法严肃处理。
  街道“提质”更有序
  清晨的麻柳镇通江路,餐饮店经营者唐华洪正拿着扫帚清扫门前路面,店内桌椅摆放整齐,玻璃擦得锃亮。“以前门口偶尔堆着杂物,顾客不爱来;现在‘门前三包’落实到位,环境干净了,生意也跟着红火。”唐华洪的话,道出了街道环境变化带来的实在好处。
  作为麻柳镇环境整治的核心抓手,“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绿化养护、包秩序维护)通过上门宣传、签订责任协议等方式,让126家沿街商户、283户居民清晰明确了自身责任范围。镇里组建的巡查小组,每天穿梭在通江路、文化街等4条核心街道,及时劝导流动摊点、规范非机动车停放。截至目前,已清理占道杂物15车、规范车辆停放300余辆,街面秩序焕然一新。
  连日来,麻柳镇综合执法办新办公楼前,20余名执法队员身着藏蓝制服列队集结;1辆巡逻车、2辆摩托车与1辆执法车组成的“移动执法网”整装待发,执法记录仪闪烁的红灯与对讲机里的指令交织,开启了守护场镇秩序的一天。如今,麻柳镇综合执法办以“新阵地、新装备、新作为”为抓手,通过专项行动破解民生难题,让场镇环境更宜居、群众生活更舒心。
  “以前送货能堵半小时,现在道路通畅了,执法队员真靠谱。”商户王大姐的感慨,正是交通整治实效的生动体现。针对车辆乱停乱放“顽疾”,执法办创新推出“巡逻+驻守”模式:每日早中晚高峰时段,巡逻车分片包干,通过“先劝离、后处罚”的柔性执法,让重点路段拥堵现象得到缓解。
  村落“焕新”有颜值
  “邓主任,我们这个垃圾桶满了,请你喊人来拉一下。”在安仁乡斑竹沟村,村民吴名珍一个电话,垃圾清运车一小时内便抵达现场——这套“点单式”清运服务,精准解决了偏远村落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难题。“一打电话他们就赶来了,现在村上环境干干净净的,在农村住着比以前舒心多了。”吴名珍的感慨,正是当地村民共同感受的缩影。
  环境整治既要顾“面子”,更要抓“里子”。安仁乡跳出“一刀切”的治理模式,根据各村实际实行“一村一策”:邻近场镇的村、社区侧重规范提升,统一更新环卫设施;偏远村落则优先保障基础清洁,增加垃圾清运频次。“我们离场镇远,单靠村民‘点单’不够,村支‘两委’和9个组长都分了片区,每周都会定期巡查,确保不留卫生死角。”斑竹沟村副主任邓远敏说。
  此外,安仁乡还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双轮驱动,激发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党员志愿者主动攻坚“硬骨头”,清理卫生死角、设置“牛皮癣”张贴栏,细致改善农村“肌理”;同时借助院坝会宣传、文明户评比等活动,让村民从“看着干”转变为“抢着干”。“我们要自觉爱护环境,把家里打扫干净,争当文明户不仅自己住得舒服,面子上也有光。”安仁社区文明户颜怀菊的话,成为当地村民主动参与环境维护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达州东部经开区,主干道有“风景”、村落有“洁净”、街道有“秩序”,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下一步,这里将持续优化长效管护机制,让宜居底色更加鲜亮,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魏华  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