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大巴山余脉,稻浪翻滚至天际。达川区罐子镇金坛罐村的稻鳖共养示范田里,村民吴让春手握镰刀在稻丛中穿梭,金黄的再生稻穗在风中轻晃,田埂边的鱼凼里,中华鳖正悠闲划水。“头季稻收了2000斤,这再生稻少说也有400斤,加上鳖的收入,一亩地顶过去两亩!”汗水浸湿衣背的吴让春,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片稻田里的“双丰收”,正是达州以创新“开源”筑牢粮食根基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达州已连续十二年稳坐全省粮食产量头把交椅,2024年更是以852.3万亩播面、330万吨产量的成绩,将“十二连冠”的荣誉稳稳收入囊中。
田间革新:生态种养激活“一粒米”的增产潜能
“以前种稻只盼天公作美,现在靠模式创新就能多打粮。”金坛罐村党支部副书记谭晓兰蹲下身,拨开稻穗查看灌浆情况。今年村里试种的120余亩稻鳖共养田,通过“稻—鳖—虾—鱼”立体生态模式,在头季稻收割后蓄留再生稻,不仅为鳖提供了阴凉栖息环境,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这种创新并非偶然。罐子镇以党建为引领,组建水产发展专项小组赴湘鄂考察,引入立体养殖技术后,创新推行“村集体+职业经理人+农户”运营体系: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职业经理人负责精细化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或劳务参与分红,近百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千元。“再生稻口感软糯,早被订单订走了,加上鳖的收益,每亩能为村集体增利1.24万元。”谭晓兰算起收益账,底气十足。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推进,达州的粮食增产密码藏在更广阔的田野上。2024年,全市再生稻蓄留面积突破40万亩,超额完成计划6万亩,单产较上年提升5公斤以上,仅此一项便为产能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同时,95个千亩高产片、35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在全市铺开,“稳面积”与“增单产”双向发力,让“天府粮仓”的达州板块愈发充盈。
仓廪升级:智慧科技守住“一粒谷”的安全底线
如果说田间创新是“开源”的利器,那么科技储粮便是“节流”的关键。在渠县四川中胜粮油公司国粮库,高大的平房仓里不见传统晒粮场,取而代之的是实时跳动的温湿度显示屏,粮堆中密布的“智能测温杆”如同神经末梢,24小时守护粮食安全。
“以前凭经验翻仓,现在看数据调控。”保管员周小辉点开手机APP,仓内19.5℃的温度、55%的湿度一目了然。他指着仓壁的传感器介绍,这套智能系统能实时监测粮温、水分,配合环流熏蒸技术,不仅替代了传统药剂减少污染,更将储粮损耗从1.2%压降至1%以下。
科技赋能让储粮更有底气。近年来,渠县投入480万元完成75个仓间、61个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改造,建成6个3万吨级低温粮库,储备粮全部住进“空调房”。数据显示,全县每年通过科学储粮减少损耗超1000吨,相当于近2000亩稻田的产量,“每一粒粮食都不浪费”成为现实。
“科学储粮是稳定供应的关键。”公司总经理蒋军坦言,五年间粮库损耗率持续下降,每年多存下的近300吨粮食,为区域粮食安全增添了重要砝码。目前,这样的“智慧粮仓”已在达州各地铺开,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管理”的转变,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末端防线。
十二连冠:从农业大市迈向强市的坚实步伐
田间的丰收与仓廪的安稳,共同托举起“十二连冠”的沉甸甸荣誉。“十四五”以来,达州始终以“稳粮猪、兴产业、推项目、抓改革、促振兴”为主线,将粮食安全置于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连续第十二年位居全省首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这不只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发展质效的提升。”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稻鳖共养的生态创新到智慧粮仓的科技升级,达州正实现从“种得多”向“种得好、储得安”跨越。如今,330万吨粮食不仅保障了本地供应,更通过冷链物流送往全国各地,成为西南地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节点上,达州的粮食安全故事仍在续写。2025年,更多高产示范片将落地生根,更智能的储粮技术将广泛应用,这座农业大市正加速向农业强市迈进,朝着“十三连冠”的目标笃定前行,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源源不断的达州力量。(陈纬 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