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大竹,竹浪翻涌间迎来一场产业盛宴!9月27日至28日,“竹基复合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交流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竹湖锦江宾馆启幕,230余名来自国家部委、各级政府、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及媒体的代表云集于此,围绕“竹链世界・绿动未来”主题,畅谈竹产业的创新突破点,深入探寻绿色升级的新路径。现场,满是思想碰撞的火花。
这份热闹背后,是大竹县“竹”力拉满的产业底气——作为“因竹得名、伴竹而生、因竹而盛”的特色县,这里不仅坐拥50万亩郁郁葱葱的竹林,总蓄积量近150万吨,更揣着1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4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等亮眼“成绩单”,还摘得“全省首批竹林风景线建设先进县”“四川省竹琴之乡”的美誉。这份深厚的竹产业根基,让这场大会成为实打实推动行业发展的“干货平台”。
如今,从“绿叶子”到“产业链”、再到“新经济”,大竹竹产业正以蓬勃生长之姿,稳稳撑起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脊梁”。
竹林藏“金库”
基地铺就增收路
位于铜锣山中上部的大竹县高穴镇葛麻山现代竹产业基地,地处三村交界,交通便捷,紧邻竹石路县道,周边有210、318国道及南大梁高速穿境而过。今年8月,该基地获评“四川省现代竹产业基地”,总面积6166.5亩,竹林连片且界限清晰,其中白夹竹3133.4亩、慈竹2627.6亩,另有少量毛竹与寿竹。
竹林下,致富产业蓬勃发展。“这些羊吃‘竹叶大餐’,很生态!”合作社负责人张丁华笑着介绍。他2018年成立合作社,此前已养羊十几年,现规模近300头,坚持散养不喂饲料,养殖周期超半年,大羊可达160斤,年销近百头至重庆、达州城区。
大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守洪说:“依托基地,村里百头以上养羊大户有5户,散户不少;林下百部、天麻等中药材长势好,还在引进食用菌项目。村里设3名生态护林员、4名巡山员定期巡查,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引导村民发展竹材粗加工及林下种养。村民成了‘股东’,‘保底分红’让大家放心,竹下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超70%。”
基地的科学化管理同样亮眼。“我们给每片竹林都办了‘VIP套餐’。”技术人员说,每片竹林都有专属管理档案。团队重点培育白夹竹、慈竹等乡土良种,按市场需求定向打造材用林,依“砍老留幼、砍密留稀”原则调控竹林密度,管护精细高效。
近年来,大竹县高度重视竹林基地建设,投入大量资金优化竹林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产业效益,并通过实施宜笋则笋、宜材则材和笋材兼用等分类经营,竹林资源利用率逐年提升。目前已打造乌木和高穴两个高产竹林实践基地,以及省级竹林仿生态种植食用菌、中药材示范基地等2个,成功列入全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县。
“三竹”立潮头
构建全国独有的产业体系
在大竹经开区鑫竹海(大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调试设备。“生产设备已陆续安装完进入调试阶段,调试后就试生产。”据企业副总经理黄煜介绍,项目分期建设,首期投资2.4亿元、占地100亩,建2个生产单元,投产后年产4万吨竹缠绕管道管廊,可用于城市管网改造、民生用房搭建等。一期投产后预计年产值6亿元、税收5000万元;全部建成后年产30万吨竹缠绕产品,年耗竹50万吨,年产值将达100亿元、税收8亿元,还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产生40亿元产值、4亿元税收。
2024年起,大竹县紧抓“以竹代塑”国家战略,将竹产业列为核心产业,确立“以资源招龙头、以龙头聚集群、以集群育基地、以基地富百姓”思路。围绕竹纤维、竹缠绕、竹浆纸三大领域,精准招商,已构建以四川兴竹、上海泰盛科技、鑫竹海项目为核心的“三竹鼎立”现代竹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布局三大竹产业门类的县。按规划,2028年竹产业产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全力打造川渝东北竹产业集群。
据介绍,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由安徽金竹公司投资,采用自主研发的超声波微气流绿色分离技术,2024年7月落户,一期投资7.5亿元建年产10万吨生产线,年均用竹30万吨,达产后年产值10亿元、税收7000万元,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上海泰盛科技竹浆纸项目,选址柏林市级工业园区,规划年产30万吨漂白竹浆,年均用竹120万吨,建成后年产值约42亿元、税收近5亿元,还将带动后加工企业实现80亿元产值、6亿元税收,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8月开始试生产。
竹景引客来
文旅融合激活经济新活力
依托漫山苍翠的竹林资源,大竹县深耕竹旅游赛道,以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引擎,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融“山、竹、石”于一体,集“秀、奇、幽”于一身,不仅斩获多项省级荣誉,更凭着连片竹海赢得“大巴山大竹海”的美誉,成为游客心之向往的生态打卡地。
“这儿空气清新,带娃挖笋乐趣多,特制竹筒酒更是一口难忘,太适合周末全家休闲。”刚陪家人体验完的游客黄先生,笑着分享游玩感受。景区紧扣“竹”元素打造特色体验:春季邀游客亲手挖笋,感受农耕乐趣;夏季凭连片竹海送来清凉,成为避暑胜地。据统计,去年景区接待游客28.9万人次,旅游收入750万元。其招牌竹筒酒更是暗藏巧思——以优质高粱酒为基酒,经高压微创技术注入竹腔,让酒在竹间二次发酵,充分吸收竹之清香,酿出独有的自然风味。
大竹县的竹旅文章不止于此。该县推动竹文化与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建成森林四库实践基地、竹海之眼等网红打卡点,更以“渝来蜀往・大美竹乡”为核心品牌,构建“一城两线三片全域”发展格局。无论是充满诗意的城市竹韵生活圈,还是烟火气十足的乡村“赶村”体验,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轻旅游・微度假”选择。
“后续我们还将打造翠竹长廊、竹林大道,推进竹产业园区景区化改造,力争2026年建成8个以上竹林景区(景点)。”大竹县旅游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郑伯娟介绍,该县还将通过拓展文旅空间、升级商圈、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打造国道318竹林温泉康养线与达渝产业大道农文旅休闲线;培育三大示范片,开发特色项目、推广乡村运营,构建“城乡联动、景村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
与此同时,大竹县持续发力竹产业品牌培育,“竹大”“竹多”“大竹野笋干”等品牌相继涌现,“竹椿情”“五峰山珍”等更是成功注册商标,相关产品屡获行业大奖,在市场上树立起良好口碑。如今,竹旅融合正成为大竹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曹芮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