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纤维作为“21世纪的绿色工业新材料”,不仅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关键战略材料、四大纤维之一,也是达州高新区较早布局的新兴产业。为推动玄武岩纤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州高新区将玄武岩纤维产业园纳入辖区重点打造的十大产业园体系。该园区规划占地6000余亩,全面承载了玄武岩纤维从研发到生产的各类发展需求。
经过多年培育,当前,该园区已构建起覆盖原丝制备、终端产品应用以及复合材料研发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要素高度集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产业生态。一个要素齐全、技术领先、链条完整的玄纤产业集聚地正在加速形成。
以原丝为基
充分筑牢园区产业基础
窑炉内烈焰翻涌,电子显示屏数据实时跳动,玄武岩矿石经1500℃高温熔融成液态,通过2400孔铂金漏板高速拉丝,形成细如发丝的连续纤维……在四川炬原玄维科技有限公司,全国首座玄武岩纤维万吨池窑全自动化生产线已常态化运行近一年时间。
玄武岩纤维原丝是玄纤产业发展的基础,其产能直接决定了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作为园区内最重要的玄武岩纤维原丝生产企业,四川炬原玄维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实现了全国首座纯玄武岩纤维万吨池窑生产线投产,该企业原丝年产能一举突破5000吨,园区的玄武岩纤维原丝供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万吨池窑项目采用了行业最先进的2400孔铂金漏板拉丝工艺与智能卷绕系统,能将玄武岩矿石经1500℃熔炼后直接转化为连续纤维,生产直径6-22微米的各种规格的纺织、拉挤、缠绕、注塑、模压、短切用玄武岩纤维。与原有的生产线相比,原丝质量与生产效率均有显著提升。”四川炬原玄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龙仁松说。
依据万吨级产能的生产规模规划,目前,该企业正积极筹备建设玄武岩纤维万吨池窑二期工程。在投入生产后,二期池窑单窑年产能将达7500吨,其智能化运行率将超过75%,届时有望实现企业原丝年产能10000吨的阶段性突破。
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原丝产能的高低已成为整个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的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正以四川炬原玄维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引领,鼓励园区内其他玄武岩纤维原丝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扩产力度,以此整体提升生产规模。
截至目前,该园区已形成以四川炬原玄维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航天拓达玄纤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国有控股企业为核心,各类型原丝生产企业梯次分布、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园区整体原丝年产能已突破10000吨。随着原丝产能的持续释放与技术升级,园区正加速向全国重要的玄武岩纤维产业原丝生产地迈进。
以产品为重
全力释放园区产业活力
随着原丝产能得到长足提升,后制品生产的布局也日益完善。
9月23日,在四川衡耀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产品组装车间,工人们正抓紧时间组装第三季度的最后一批订单,这批订单将在国庆前准时送到浙江,届时,该公司三季度订单任务将全部完成。
今年三季度,该企业总体订单量超过5000件,打破了该公司订单销售纪录。自入驻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以来,该企业订单实现了稳定增长,今年,该公司又连续发布两项新的行业标准,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川衡耀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专注于轻量化、耐腐蚀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后制品研发,已拥有专利26项,其中生产的竞技自行车、F1赛车安全帽为国际极限运动提供了安全保障,产品畅销国内外。
“我们公司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与达州高新区的产业链高度匹配,同时丰富的原丝企业与后制品配套企业也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供应链保障,这些都是我们最终落户达州高新区的原因。”四川衡耀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管袁锡茂说。
与衡耀复合材料类似,近年来,被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完善的上下游链条吸引的企业已达22家,随着园区整体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一条“以商招商”的玄武岩纤维产业集聚脉络已清晰可见。
借助辖区强大的玄武岩纤维原丝产能,当前,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正围绕扩充产业链这一基本思路,持续利用“以商招商”这一核心模式,吸引上下游企业延链补链,随着入驻企业的数量与类型的增加,园区已在全国率先实现模压、缠绕、拉挤、纺织、注塑等五大核心工艺完整布局。
截至目前,该园区已依托拓达、科润、增美、聚诚达、润物、启阳等后制品企业,开发了复合管道、光伏支架、自行车架、污水处理设备、表箱等43种产品,覆盖市政工程、新能源、道路工程、医疗环保、文体旅游、建筑工程等领域,产品远销海南、浙江、新疆等地,其中玄纤自行车、玄纤布已率先进军欧美等国际市场。
以研发为先
持续激发园区产业潜能
玄武岩纤维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研发的强力支撑也至关重要,对此,玄武岩纤维产业园也早已提前布局。
不管是产品的提质还是研发,其背后都少不了专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辖区玄纤企业生产研发,在发展玄武岩纤维产业之初,达州高新区玄武岩纤维产业园便与多所高校合作,共同设立了厅市共建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聚焦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复合材料开发及工程应用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目标,运行多年来,已拥有玄武岩纤维化学分析、力学性能分析、结构表征等20余间专业实验用房,具备全国领先水平的各类实验仪器设备110余台(套),先后有1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天府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称号,研发实力雄厚。
有了科研机构的支撑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实验室的科研方向与企业的研发需求“步调一致”才是关键。
对此,达州高新区科技与产业发展局主动牵头,以厅市共建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交流平台,构建起“企业需求牵引+科研资源协同”的合作攻关模式,通过整合企业在工艺优化、产品更新等方面的研发需求,主动帮助企业对接全国范围内相关科研团队,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了科研资源向产业价值的精准传导。
通过合作攻关模式的深度实践,达州高新区正加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各类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突围的硬核支撑。
“在该模式的推动下,截至目前,园区企业已先后与四川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船舶702所等高校院所展开合作,共同取得各领域专利206项,相关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合作研究成果颇丰。”达州高新区科技与产业发展局工业发展科科长何虎说。(王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