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秋意渐浓,位于大巴山腹地的万源市处处飘荡着丰收的味道——罗文镇黄金梨、翠冠梨等成熟上市,近八成鲜果被订购一空;曾家乡脆红李果园游客络绎不绝,每日大量鲜果发往全国各地;蜂桶乡萼贝种植基地内一片忙碌景象……
近年来,万源市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青色”果蔬、“褐色”药材、“金色”粮油、“绿色”茶叶、“黑色”黑鸡等“五彩产业”,打好致富增收“农旅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棵树到“整片园”
9月15日上午,万源市罗文镇钟老坟村刘家梨园内果香四溢,一颗颗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梨园负责人刘邦珠一手拿篮子,一手拿剪刀,正在熟练地为网上下单的顾客采摘黄金梨。另一边,她的丈夫魏如平适时接过满溢的篮子,装箱、封口一气呵成,当天下午这些梨就将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生长于天然富硒的土地上,罗文镇出产的黄金梨不仅具有富硒的特点,还以其脆甜无渣、汁水丰盈的口感闻名,加上个大、皮薄、肉厚等特点,被许多消费者誉为“梨中皇后”,市场上每斤能卖到4到6元。
“没想到屋后的一棵梨树,如今会变成上千棵的种植园……”刘邦珠回忆起十几年前一家人靠种地为生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刘邦珠和其他村民一样,借助生态优势发展种植业。发展至今,刘邦珠一共种植了2000余棵黄金梨、翠冠梨树,20余棵李子树,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6万元。
据了解,像刘邦珠这样的种梨大户,罗文镇还有15家,今年内累计产出梨子20余万斤,年产值可达90万元。
梨子种植只是罗文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罗文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依托良好自然资源,抓好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抖音直播、大型活动等带动产业多元发展。目前,全镇有生猪年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69户,黄金梨、车厘子、茶叶、花椒等特色产业1000余亩。
推动产业多元布局,不仅是罗文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更是万源市乡村振兴工作的亮点,当地借助东西部协作东风和托底性帮扶政策机遇,围绕加工研发、农旅深度融合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探索农业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链条从田间向旅游体验、精深加工等方面延伸,有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书写了兴业富民的“甜蜜”篇章。
山里种出“金果果”
在被群峰环绕的蜂桶乡让水坝村润雨中药有限公司中药材基地,一排排长方形大棚整齐排列,棚内30余位村民正在忙碌着除草、翻地,为接下来的萼贝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种的‘金果果’,万源市润雨公司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共同选育的新品种‘萼贝1号’!”一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掏出一颗像龙眼大小的植物捧在手中进行展示。
据介绍,今年年初,“萼贝1号”已经通过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并正式获得认定证书。这一成果不仅有效保护了萼贝种质资源,还将推动贝母产业向低海拔地区聚集,对萼贝药材产业化发展、弥补川贝母药材缺口都有重要意义。
平均海拔1400米的蜂桶乡,冬季寒冷降雪多,冷冻期长,昼夜温差大,即便是在炎炎夏日,最高温度也仅有26摄氏度。高寒山区的独特地理环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这里的环境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萼贝。”基地负责人介绍,依托蜂桶乡高寒山区的独特地理环境等天然优势,目前公司在当地建成自动化育苗大棚1.3万平方米、种源繁育基地100余亩,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实现稳定增收。
“中药材基地建成后,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同时自己也栽种了萼贝、黄精等中药材,还有一大笔收入。”在村民马德江看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来游玩的人也多了,我们还可以卖些岩豆、羊肚菌等山里的土特产,这日子过起乐呵呵!”
中药材作为万源市重点打造的三大富民产业之一,当地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为导向,全力做强中药材产业,持续擦亮“秦巴药库”金字招牌。
院落变身“打卡点”
一方小院,三五间农房,屋外是整洁的院坝与洁白的墙面,屋内是摆放整齐的各式家具,热水器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这就是胡玉殊在万源市曾家乡经营的潘家大院农庄,在秋日下透露着别样的温馨。
“人一多就特别忙,这个菜炒了等人到齐就可以开饭。”9月15日下午,为了接待达州市作协10余人的作家采风团,胡玉殊忙活了一整天,直到最后一个菜端上餐桌,她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胡玉殊告诉记者,农庄借着毗邻烟霞山景区的地理优势,近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陆续进行了文化打造、设施完善升级,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并被授予“乡村旅游三星级农庄”牌匾。目前,农庄拥有7个住宿房间、14张床铺,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余人,年收入达10余万元。
“在家经营自由自在,收入还比打工强。”在胡玉殊看来,现在的生活方式虽然辛苦点,但却让人心安。
同样,在万源旅游资源开发中获益的还有家住龙潭河景区的王海。几年前在外务工的王海得知家乡打造的景区火爆出圈,政府大力扶持当地村民生产就业,就果断辞去月薪近万元的工作回到龙潭河,在政府帮助下开起了中餐馆。
“这里生态环境好,出门就是景区,下楼就可以上班,现在就算外面开出高薪,我都不愿外出务工了,在家经营餐馆收入也不低,还能照看家人。”王江话语间透露着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万源市以干净整洁、优美宜居为目标,点亮乡村院落,扮靓街道村景,让乡村颜值实现“大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得到“大飞跃”,以美丽乡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农旅发展。
村民捧上“金饭碗”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的收入才是关键。”时下,走进位于万源市铁矿镇的和誉玩具公司生产车间,清一色的缝纫机一字排开,30余名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设备,加工的新玩具顺着流水线堆成小山,一片忙碌场景。
“这个厂办在这里,太方便了,我们出门就上班,工资不比外面低。”在计件工资的考核下,靠着快速娴熟的动作,杨朝清夫妻两人每月工资加起将近万元。
目前,铁矿镇有小微企业24家,涉及农业、零售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能为当地老百姓提供长期性和季节性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1800余人。
与此同时,在万源永宁镇锅团圆村,60多岁的李合昌大爷也在当地天麻种植基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现在年龄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种植基地忙的时候就去务工,不忙的时候种种庄稼,一年也有一到两万元的收入。”
永宁镇党委书记李澳介绍,当地借助褐色药材、青色果蔬两大支柱产业做文章,引进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企业3家、高山蔬菜种植和农特产品加工等企业3家,直接带动周边5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从硕果盈枝的特色果园,到生机勃勃的中药材基地,再到人气兴旺的美丽院落和家门口的就业车间,万源市正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惠及万千农民的“金山银山”,一幅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红城大地徐徐铺展。(邵明 冯津榕 郝富成 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