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州东部经开区,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画卷正徐徐铺展。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达州东部经开区秉持系统思维,全域统筹工业转型、乡村治理、城镇提质等领域的环保工作,精准施策、深入一线,让绿色发展理念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区域发展的每一处角落。
工业转型
龙头引领,筑牢产业环保根基
漫步在达州东部经开区的方大达钢厂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很难将其与传统的钢铁企业联系起来。这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钢厂,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
“从设备选型到安装调试,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跟进核查,数据达标是硬要求。”方大达钢安全环保部副部长赵景指着正在运行的环保设备介绍。作为达州工业的“压舱石”,方大达钢的转型绝非简单的异地搬迁,而是一场涵盖装备、工艺、节能环保和产品优化的全面升级。
在环保投入上,方大达钢毫不吝啬,环保投入占比超过17%。厂区引入现代化处理装置,配备低氮燃烧器、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及SCR脱硝系统,构建起“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的全流程体系。20套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向市级平台传输数据,确保颗粒物排放浓度小于10mg/m3,精准满足超低排放标准。
在水资源保护和固废利用方面,方大达钢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环保答卷”。工业废水通过深度处理后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烧结脱硫脱硝每天产生的脱硫石膏可外销综合利用,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数据显示,方大达钢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老厂区分别下降75.86%、65.28%、67.79%,吨钢综合能耗降低18%。
更令人欣喜的是,达钢的绿色转型还带动了整个产业生态的升级。依托攀西地区钒钛矿资源优势,新厂区不仅打造出年产值150亿元的“绿色赛道”,更吸引星空钠电等20家配套企业落地,形成“钢—钒—钛—新能源”产业集群。
“现在靠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工艺,我们的吨材利润已位居全国钢企前列。”方大达钢炼铁厂副厂长李延宏的话语中透着自豪。如今的方大达钢,不仅是工业生产基地,更朝着4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目标迈进,以龙头之力为达州筑牢产业环保根基。
乡村新颜
量身定制,激活绿色动能
近年来,达州东部经开区不断创新乡村环境治理模式,根据不同乡镇的生态禀赋和环境痛点,精准施策,打造出一系列既有实效又具特色的乡村环保样本。
在安仁乡,一条条洁净的村道取代了昔日的“垃圾围村”景象。该乡创新推出“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小组长代收”模式,有效解决了居住分散带来的垃圾清运难题。“以前垃圾堆在院坝边,现在保洁员天天来,小组长还主动帮独居老人代运,家门口干净得能晒粮食。”安仁乡乐山寺村村民李大姐欣喜地说。配套建设的4个标准化垃圾池、250余个分类垃圾桶,以及76名专职保洁员,确保了8个村(社区)环卫无死角。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提升工程。技术人员带着适生植物清单驻村指导,帮助村民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微花园”“微菜园”。乐山寺村通过“拆违建绿”建起生态休闲广场,配套建设的生态沟渠既解决了排涝问题,又兼具水质净化功能。这些举措让该村成功获评达州市“最美村庄”。
在以农业为主的福善镇,治理重点转向了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农技专家把“田间课堂”搬到地头,现场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以前一亩地要撒150斤化肥,现在按专家指导只需50斤,玉米反而长得更饱满。”八庙村种植大户陈大哥分享着他的“生态账本”。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20余户种植户化肥农药用量平均下降15%。
该镇还重点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通过设立集中回收点,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农户主动交回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物。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地膜、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技术,从源头减少污染,切实守护耕地质量和生态安全。
城镇焕新
精细管理,重塑麻柳生态名片
随着麻柳智造城建设全面提速,达州东部经开区创新实施精细化环境管控,成功破解了发展中的环保难题,实现了城镇“颜值”与民生福祉的双重提升。
面对建筑工地扬尘这一居民关切问题,达州东部经开区成立专项督导组,对20余家在建工地实施“一企一策”差异化管控。“当我们发现项目裸土未覆盖时,会立即下达整改通知。”督导组工作人员说,“令人欣慰的是,施工方不仅及时整改,还主动加设雾炮机等降尘设备。”通过系统治理,累计36个扬尘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区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市容面貌的变化同样令人欣喜。商户张老板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流动摊贩随意丢弃垃圾,如今自觉落实‘门前三包’,还会提醒顾客参与垃圾分类。”目前,超过300家商户签订责任书,20家“星级文明户”发挥示范作用。配套设置的1400余个分类垃圾桶和12条优化后的清运路线,确保垃圾“当日清”。
最引人注目的是即将投入运行的麻柳污水处理厂。这座总投资1.3亿元的现代化水厂,是达州首座实现尾水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设施。一期日处理能力达0.5万立方米,采用先进的多级处理工艺,出水大部分用于企业生产和市政绿化,每年可节约新鲜水资源超过180万立方米,真正构建起园区水资源“内循环”体系。
与此同时,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也在同步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全面更新,破损绿地重新补植,2600户居民即将入住“推窗见绿、排水通畅”的宜居家园。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更让市民切身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片区攻坚
联合发力,破解亭子场镇难题
曾经,“堵”与“脏”是亭子文教城的老大难问题。如今,通过达州东部经开区牵头的“多部门会诊”,一场场焕新行动正让这里焕发新颜。
改造从老旧小区破题。昔日的破旧院落如今焕然一新:雨污管网全面铺设,道路全程油化,新栽苗木生机勃勃。“以前回龙街早晚高峰堵得动不了,汽车尾气熏得人捂鼻子。”文昌宫社区居民王大爷感慨道。如今,通过规划停车位、专人值守劝导,违停大幅减少,“堵点”变“通途”。
整治成效向乡村延伸。亭子镇16个村(社区)全面开展“美颜”行动,通过网格化管理和群众参与,让环境整治成为“家家事”。大风社区村民赖丁梅说:“住新农村,要做新村民,把屋头收拾干净。”同时,国道G542养护、省道S305升级完工,生态护坡与绿化带同步建设,交通沿线披上“绿装”。
从工业车间的环保升级到乡村院落的干净整洁,从城镇街道的秩序井然到场镇河道的清水流淌,达州东部经开区以全域统筹的定力、精准务实的举措,守护着生态底色。未来,达州东部经开区将继续深化环保治理实践,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生态动力。(赵曼琦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