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也找到了自己能为家乡做的事。”刚结束在开江县甘棠镇人民政府实践的大学生杨倩,拿着盖满印章的实践手册,眼神里满是对家乡的归属感。这个夏天,和杨倩一样,数百名开江籍大学生通过团县委搭建的平台,在政务大厅、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留下了青春足迹。
近年来,共青团开江县委紧扣青年成长与家乡发展的结合点,以“逐梦扬帆计划”“返家乡”等活动为载体,创新构建“平台筑基、实践提质、激励聚力”三维赋能模式,让返乡大学生在服务家乡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田城开江”发展注入持续青春动能。
从“零散实践”到“闭环服务”
“原本担心暑期实践找不到合适岗位,没想到团县委直接把岗位送到了家门口。”就读于阿坝师范学院的梁婉清,通过“返家乡”平台匹配到新宁镇人民政府的实践岗位,负责协助行政办公室整理文稿资料。
为让大学生“来有所获、练有所依”,团县委从岗位供给到服务保障,打造全流程规范化体系。面向党政机关、企业、村(社区)征集政务服务、企业运营、基层治理等岗位,精准匹配学生专业与家乡需求;由用人单位与学生协商实践时间,兼顾灵活性与有序性;统一购买保险,鼓励单位提供补贴,优先吸纳优秀学生及低收入家庭学生,配备专人开展技能培训与安全教育,通过规范协议明确权责。
“以前学生实践多是‘各自为战’,现在从岗位对接、安全保障到权益维护,形成了闭环服务链。”共青团开江县委书记付艺菲介绍,今年已整合实践岗位200余个,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和10余家重点企业。
从“旁观者”到“建设者”
在开江县经开区的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涂家乐正跟着技术员学习橄榄油精炼工艺。“课本里的理论知识,在车间里有了具体模样,更让我惊讶的是,家乡的油橄榄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团县委围绕“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宗旨,设计多维度实践场景。在岗位锻炼中,学生参与政务民情调研、企业运营管理、村(社区)团务工作,深化对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认知;在乡情体验中,走进开发园区、田间地头,感受家乡变化,用新媒体宣传家乡文化与特产;在志愿服务中,开展生态保护、课业辅导、扶弱助残等公益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00后”大学生于樱在任市镇和平社区实践时,注意到社区部分老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在扫码、就医、联络等日常场景中常遇困难,便联合同伴们策划并开展了主题为“数字‘银龄’,青春相伴”的智能手机助老活动。通过手把手教学、一对一辅导,耐心解答老人们使用微信、支付、挂号等应用时的疑问,在轻松互动中切实提升了老人的数字素养,传递了数字时代的温度。
从“短期实践”到“长久扎根”
“这次实践让我确定了回乡发展的方向。”在交流大会上,优秀大学生王子倩分享道。她就读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实践期间参与了开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调研,目前已和家乡一家文旅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团县委通过表彰激励与长远规划,推动短期实践转化为青年扎根家乡的持久动力。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展示实践成果,激发参与热情;鼓励学生提炼成果、分享感悟,扩大活动影响力;持续拓展岗位覆盖面,优化实践内容,引导大学生将个人规划与家乡需求结合。
每年寒暑假,在开江的乡村振兴一线、项目建设现场,越来越多青年身影活跃其中。“三维赋能”模式的实践证明,只有为青年搭建有保障、有温度、有前景的平台,才能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家乡。下一步,共青团开江县委将持续优化实践体系,引导更多青年在建设家乡的生动实践中绽放光彩,为“决战决胜‘十四五’、奋战奋进两百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开江新篇章贡献青春力量。(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