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把子”比赛、稻田音乐会、田间火锅宴……9月11日,在达川区米城贡米现代农业园区,当地干部群众齐聚山间田野,共享丰收喜悦。此次活动是达川区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今年,达川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03.39万亩,预计产量43.13万吨。其中,小春粮食面积17.27万亩,总产量4.37万吨;大春粮食播栽面积86.12万亩,预计总产量38.76万吨,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粮袋子”答卷。
多项测产创佳绩
8月6日,达川区万家镇种植大户赵勇的700亩水稻开镰收割。赵勇的稻田位于达川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也是万家镇八角村—迎风村一南垭村中稻+再生稻吨良田千亩展示片核心区域。当天,测产专家组对该千亩展示片进行中稻测产,经现场机收实测,平均亩产735.8公斤,比去年增加6.8公斤,创达川区水稻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新高。看着成片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赵勇露出了笑容。
大树镇五四村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方的测产现场同样热闹非凡。实测数据显示,该攻关方水稻平均亩产达807公斤,达到了超高产水平。
石桥镇香隆社区—中文社区玉米千亩展示片、景市镇柳树湾村“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玉豆复合种植百亩超高产攻关方同样不负众望。经专家测算,玉米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达768.7公斤,超去年达川区玉米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64.8公斤;玉豆复合种植百亩超高产攻关方玉米平均亩产达643.5公斤,较去年每亩增产8公斤左右,圆满实现了预期目标。种植大户肖启平算了一笔账:“今年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种了一季大豆,每亩比往年可增收800多元。”
8月以来,达川区堡子镇高坪社区种植的1200亩高粱陆续成熟,种植业主、社区居民加紧收割、晾晒。68岁的社区居民杜明洪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尝到种植高粱的甜头,他把高粱种植规模扩大到4亩。“比种水稻划得来,每年能多挣六七千元。”杜明洪表示。目前,达川区石梯镇“高粱+”现代农业园区1.2万亩红缨子、晋渝糯3号高粱也已收割完毕,今年该园区高粱产量约3600吨。
今年,达川区大春粮食中,水稻播栽面积43.59万亩,预计总产量超22万吨;玉米栽种面积23.26万亩,预计总产10.75万吨;高粱2万亩,预计总产0.67万吨。
达川区小春生产同样获得丰收。
5月中旬,在达川区赵固镇谷王村整治的撂荒地里,两台红色收割机在麦地里来回穿梭,将一簇簇颗粒饱满的麦穗卷进收割进仓。“我们村集体今年利用整治后的撂荒地连片种植小麦近300亩,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谷王村党总支书记陈杰介绍。
5月21日,农业专家对达川区南岳镇九元村千亩小麦高产展示片进行实收测产。经测定,该片最高亩产达568.4公斤,加权平均亩产537.4公斤。“今年是达川区小麦近20年来表现最好、产量最高的一年,预计单产较2024年提升8公斤以上。”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王明介绍,今年达川区小麦面积4.55万亩,同比增长5.52%,总产量1.2216万吨。
“四良融合”促增产
“要想取得好收成,除了选择优良的品种,日常细致的田间管理同样必不可少,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保持土壤活力、如何降低空壳率等等都非常关键。”从事水稻规模种植多年的赵勇表示。
今年以来,达川区农技部门积极推广“优选良种、适时早播、保温暗化育秧、合理密植、富氧栽培”等水稻种植技术。针对前期出现的旱情,技术人员创新应用“化调延秧龄、留稀栽密、留旱栽水、苗高剪叶、底肥一道清”等抗旱栽培技术,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为保证小麦高产丰收,达川区大力推广“优选良种、配方施肥、机械化生产、增密直播、化学调控、一喷三防、增施微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小麦单产提升夯实了技术支撑;利用带状复合种植、小麦“一喷三防”等项目资金,抓好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采购,为小麦稳产增效提供了物资保障;组织农技人员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期,分赴各乡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指导,及时开展小麦蚜虫、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为小麦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技术的落地离不开高效的推广模式。达川区创新推出“专家+技术人员+田秀才土专家+种植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大豆+玉米”“大豆+高粱”等间作模式及水稻直播、机插秧等栽培技术,同时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目前主推技术到位率已达95%以上。“从育苗、移栽、管理到收获,全程都有技术人员指导,遇到问题随时都能咨询,这让我们种粮更有底气了。”肖启平说。
2019年以来,达川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44万亩。结合高标准农田的大力建设,达川区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在景市镇柳树湾村的试验田里,一场“空地一体丘陵山地农机协同作业”正在上演。“即使在没有道路的极端条件下,依靠空地一体协同作业,我们也能实现农机、农资的快速转运和机械化收割。”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杜海在现场介绍道。
为打通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达川区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达川区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3%以上,大型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石桥镇,90%的丘陵耕地已实现机械化作业,当地构建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专合社+农户”服务体系,每年可为农户提供“耕-种-收-烘”一站式服务超过5万亩次。在百节镇,宏鑫粮油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新收稻谷经过十多道工序蜕变成晶莹剔透的优质大米,部分产品已进入高端商超和电商平台。
同时,达川区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效率。目前,全区30亩及以上粮食规模种植主体386家,其中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36家、家庭农场25家、合作社9家、农业公司8家、种植大户308家,规模种植粮食面积6.34万亩。
干群同心保丰收
今年,达川区接连遭遇春旱、夏旱,无水可灌的局面曾一度让农民慌了神。面对极端气候,达川区委、区政府迅速行动,拿出450万元资金用于抗旱救灾,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定期召开抗旱保苗工作专题会,确保全年粮食面积不减、产量不减。
针对春旱,达川区水务局协调辖区沙滩河水库、明星水库及石峡子水库三大枢纽开闸放水,保障生产生活“源头活水”源源不断。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区80余座老旧提灌站开展全覆盖检修排障;抽调5名技术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深入南岳、大树、堡子等近20个乡镇,“拉网式”排查提灌站机电设备、输水管道、蓄水池等关键设施;及时对25名农业机械指导员开展集中培训,并组织农业机械指导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小型抽水设备检修、指导农户科学调配水源。
今年5月,达川区各乡镇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水稻栽插,但持续旱情使得农田干裂、水源告急。面对旱情,达川区龙会乡迅速组建抗旱工作队,党员干部带头蹲守田间地头,与村民联合成立“水源调度组”“沟渠清理队”,24小时轮班巡查水源、检修设备、调配水量。“资金用在刀刃上,设备送到心坎里,现在田块‘喝’足了水,插秧进度一天一个样!”龙会乡张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指着连片的水田说。
“水来了,水来了,这下稻田有救了!”达川区大堰镇堰坝村村民李大姐站在田边,看着洒水车缓缓驶来,难掩激动之情。针对部分农田严重缺水的状况,大堰镇紧急调用镇域内两辆洒水车(单车载水量10吨),配套购置高压水泵6台、输水软管2000米,组建“田间灌溉专班”,往返于水源地与农田之间,将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蓄水池中。
9月初,达川区平滩镇金鼓村种植户王大哥看着干裂的稻田发愁,他种植的5亩稻谷在中稻收割前施了肥,计划发展再生稻,可无水可灌让他焦急万分。针对旱情,平滩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各村开展旱情排查工作,紧急调用抽水机,让干裂的稻田及时“解渴”。看着清水流进稻田,王大哥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今年的收成有希望了!”
眼下,达川区水稻、高粱等大春粮食收割已接近尾声,广袤的田野里呈现出短暂的寂静,为即将开始的小春播种积蓄力量。(何双将 唐淼 李彦)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