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领航试点工作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四川省学校艺术区域整体推进改革试点区、四川省智慧教育改革试点区等称号;近三年,基础教育获部级精品课15节,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排列第7,累计获得国省级教育奖项(案例)1000余项;在四川省教学设计大赛活动中,通川区荣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2个……
巍巍凤凰山,见证通川气概;滔滔州河水,奔涌主城担当。作为达州主城核心,近年来,通川区锚定建设“面向‘双城圈’、辐射‘万达开’的教育高地”目标,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一马当先”的奋斗姿态,将教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和民生改善的强引擎,勇立潮头,率先示范,奋力书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恢宏篇章。
战略引领
擘画教育强区宏伟蓝图
主城担当,是放眼长远的格局谋划,是服务全局的系统重构。它要求决策者以超前视野锚定方向,以坚定决心统筹资源,将教育优先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通川以战略远见构筑教育强区四梁八柱,正是主城担当最深刻的体现。
通川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教育兴则区域兴,教育强则区域强”的发展理念,将教育发展深度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超前视野和务实举措绘就教育强区建设的美好蓝图。
通过制定并实施《通川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细则》,建立健全领导小组高效运行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落实、教育部门主抓、部门协同配合”的闭环工作体系。这一体系如同精密运行的齿轮,环环相扣,推动教育工作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既立足长远牵头研究《关于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面向‘双城圈’、辐射‘万达开’的教育高地”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体制机制性全局问题,又聚焦“教育质量管控、队伍管理提升、教师职称评聘”三大机制建设,以钉钉子精神着力破解教育发展瓶颈,为通川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投入保障
筑牢教育发展坚实根基
主城担当,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是实打实的资源倾斜。它体现在持续加大的教育投入上,更融入每一所新校的规划蓝图、每一间智慧教室的装备升级之中。通川以投入力度兑现优先承诺,正是主城担当最坚实的表达。
通川区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近三年教育总投入22亿余元,这一串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通川区委、区政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漫步通川城区,一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的新建学校如明珠般镶嵌在城市之中:达高中江湾城校区现代化教学楼巍然屹立,二小巴山学校书香满园,七小龙山学校设施一流,博文路幼儿园童趣盎然……这些学校的建成投用,不仅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更成为通川城市建设的亮丽风景线。与此同时,达州铁路中学新校区、二小大寨子学校、七小永兴学校等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展现出通川教育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师资建设
汇聚教育发展磅礴动能
主城担当,是广纳贤才的胸襟气度,是成就名师的政策土壤。它呼唤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更需要一流的机制激发一流的创造。通川以最大诚意汇聚教育英才,正是主城担当最智慧的注脚。
通川区始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创新“校园+社会”“线上+线下”等多种引才方式,吹响“人才集结号”,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近年来,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0余场,招聘引进各类人才600余名,其中教育类高层次人才105名,区域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为通川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023年11月,教育部首批、四川省唯一小学“双名计划”王仕斌名校长工作室落户通川,这不仅是通川教育的荣耀,更是通川教育实力的体现。目前,通川区拥有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4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名,“天府万人计划”2名,省特级教师16名,正高级教师24名。这些教育精英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质量提升
铸就通川教育卓越品牌
主城担当,是“择校热”的冷思考,是“上好学”的硬作为。它既要满足规模需求“不缺学位”,更要实现质量飞跃“供给好学位”。通川以办学实绩回应民生关切,正是主城担当最温暖的答卷。
面对人口集聚带来的教育需求,通川区按照“解刚需、提质量、补短板”的路径,勇挑主城教育重担。
在解决就学刚需方面,通川区双管齐下破解主城学位紧张难题。一方面积极承接市级新建学校建设成效,为新建学校配齐配足师资力量、完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区扩容、农村提质”工程。近两年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210个,二小巴山、二小大寨子、七小龙山、七小永兴等学校相继建成投用,为全市义务教育“稳秩序、保供给”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通川区紧紧围绕市委“办好家门口优质学校”部署,以“名校引领+教研共建”为抓手深化改革,推动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同步提升。教育成效显著:小学教育优势明显,在2024年小学抽测中城区学生优生率居全市第一;达高中江湾城校区A+1学生人数及占比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5.32%,同比提升11.32个百分点,实现近30年北大清华录取突破。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是通川教育质量的生动写照,更是通川教育品牌的有力证明。
改革创新
激发教育内生动力活力
主城担当,是敢于破冰的锐气,是善破难题的智慧。它鼓励在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也要求在关键改革上形成经验。通川以系统变革探索区域范式,正是主城担当最有力的实践。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通川区坚持以改革创新思维抓教育,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贡献智慧。通过引入北师大顶尖团队开展“教育发展深度诊断”,制定科学可行的三年行动方案,创新提出“管理制度化、教育均衡化、教师专业化、改革全面化、育人立体化、平安常态化”六大实施路径,形成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通川方案”,这一方案既立足通川实际,又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通川区紧扣全市教育空间布局,创新绘制通川教育人口地图,动态掌握学位需求变化,推动教育公共服务与人口趋势精准适配。同时,积极推进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已撤并村小126所,并持续向上争取达高中滨江中学、蒲家中学建设支持,进一步完善城乡高中教育布局,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在守住安全底线方面,投入188万元开展校舍安全鉴定,建立“一校一档”安全台账,完成6项安全隐患整改及14所学校消防改造;创新“学校主导+家长督餐+社会监督”监管机制,校园餐满意度超98%。这些举措为师生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屏障,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
在规范队伍管理方面,聚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与高中教育内涵发展需求,重点引进紧缺学科教师;印发《通川区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规定》等制度,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推动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激发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主城的担当诠释使命,以率先的示范引领未来。今天的通川,正朝着建设“面向‘双城圈’、辐射‘万达开’的教育高地”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步伐,持续擦亮“主城教育”金字招牌,为达州建设区域教育中心贡献核心力量。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精神指引下,教育之光必将点亮每个孩子的梦想,照亮通川更加美好的明天。(李治纲)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