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叠翠,州河含情。又到一年金秋硕果盈枝时,宣汉大地上的助学暖流正循着山水脉络悄然涌动。连日来,从县城到乡镇,一场场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相继开展,以实打实的举措为优秀学子架起通往理想学府的桥梁,让“绝不让一个学子因困失学”的承诺落地生根。
“我将把关怀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钻研、团结奋进,以优异的成绩和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回报桑梓!”近日,在宣汉县第五届“同心携李·金秋助学”公益活动现场,刚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受助学子小陈话音未落,台下便响起阵阵掌声。
学子小陈的求学保障,源于宣汉构建的多元助学协同网络。这个夏天,从政府部门的专项资助到乡镇教育基金的精准帮扶,从爱心企业的慷慨解囊到社会组织的结对关怀,一股股力量汇聚成照亮学子前程的光,在巴山南麓掀起“全民助学”的热潮。
多元协同——
织密助学“保障网”
8月15日,宣汉县“助学圆梦·扶苗育才”大学新生资助金集中发放仪式上,200名新生代表接过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随后,峰城镇、南坝镇等乡镇及县工商联迅速跟进,一场场“接力式”资助活动让温暖覆盖全域。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筹资239.5万元,助力780名大学新生顺利踏入校门。
政企联动、内外协作,让助学网络越织越密。2019年,宣汉县携手北京UU公益发起“5·28”爱满宣汉帮困助学活动,53家爱心主体主动参与,为1079名中小学生搭建起“从小学到高中”的全程帮扶链——除了资金支持,志愿者还定期走访结对学生,跟进学习生活情况。截至2024年,这批受助学子中已有205人考上本科、42人考入专科,其中47人跻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用成绩回应了这份爱心。
“我们始终坚持‘绝不让一个学子因困失学’的目标,积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助力的协同网络。”宣汉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宗昭的话,道出了助学行动的核心逻辑。
近年来,宣汉县关工委会同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联合开展“金秋助困·圆梦大学”活动,通过持续完善资助网络,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共同搭建起了助学行动立体网络。目前,已统筹资金1520万元,资助困难大学新生6000余人,其中今年筹集资金239.5万元,帮助近1000名困难学子顺利入学。
精准滴灌——
护航学子“求学路”
“多亏政府十年如一日的资金支持,我才能取得如今的成绩……”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就读研究生的小郑感慨道,单亲家庭的她从上学以来,感受到了许多来自社会的善意,支撑着她的求学之路。
“如果没有工会的资助,我的大学梦就会落空。”“是工会的援手,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希望。”不让一个学生因困、因病而辍学,不让一个学生落下人生的遗憾,宣汉“金秋助学”活动如同金秋的阳光一样,照亮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的求学路,托起了贫困家庭的梦想和希望。
“我们把每年8月固定为助学帮扶月,规范助学标准及帮扶操作流程,形成‘摸排—走访—审核—公示—发放’的闭环机制,确保精准滴灌帮扶。”宣汉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小平说。同时,还将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纳入帮扶范围,每年覆盖10余名学子。
近年来,宣汉县组建专项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车间、乡镇社区开展“拉网式”走访,掌握困难职工(农民工)家庭经济情况,适时更新数据,动态调整帮扶名单。关注大病、多子女就学等特困家庭,重点针对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在1182元和1970元以下的职工家庭,建立全国、省级城镇困难职工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精准帮扶,累计为19户建档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帮扶资金17.18万元。
下一步,该县将建立健全助学档案和跟踪帮扶制度,监督资金使用情况,激励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将捐资助学这项民心工程真正办成“阳光工程”“爱心工程”“栋梁工程”,持续带动更多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助学活动,用爱心和行动汇聚向善向上、互帮互助的正能量,圆莘莘学子求学之梦。
赋能成长——
搭建筑梦“大舞台”
“没想到家乡的气田技术这么先进。”在普光镇2025年大学新生活动中,学子们走进普光气田科技展览馆,触摸着清洁能源开发的技术模型,听志愿者讲解气田对家乡发展的带动作用,眼中满是自豪。这场“实地研学”让学子们真切感受到家乡的发展活力,更点燃了“学成归乡”的热情。
“我会带着家乡的期待认真学习,将来用专业知识为宣汉发展出一份力。”考入北京大学的小唐在活动现场的发言,道出了众多受助学子的心声。而这份“反哺意识”,正是宣汉助学行动延伸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助学子“走出去”求学,更要搭平台让人才“回得来”建设家乡。
“因为曾经接受过川煤集团‘金秋助学’计划的帮助,所以我现在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川煤集团在我们村里成立的暑期托管班,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我觉得很有意义。”今年夏天,在天生镇塔坝村的“追梦”托管班上,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的小陈正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当年受助时的温暖,如今已化作他践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近年来,宣汉县持续开展“爱心反哺”志愿服务,组织受助学子走进敬老院、社区课堂,在奉献中传承爱心;连续6年推出“阳光心灵”计划,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为学子做入学辅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适应新环境;联合高校就业中心开通“校企培优直通车”,开展21场职业规划指导,精准匹配实习岗位,助力学子从“学业有成”迈向“职业成才”。
金秋的硕果,源于春日的耕耘。从多元协同的“保障网”到精准滴灌的“护航路”,再到赋能成长的“大舞台”,宣汉县的助学行动早已超越“资金帮扶”的范畴,成为涵养人才、厚植希望的“民心工程”。(符艳 张平 王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