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开江,稻浪翻滚。在开江县甘棠镇龙井坝村的稻田里,几台打捆机正穿梭作业,将收割后遗留的秸秆快速压缩成捆、整齐码放。曾经让农户犯愁的“废秸秆”,如今通过回收利用,成了增收“香饽饽”,为当地筑牢生态绿色屏障。
“以前秸秆处理是个麻烦事,要么堆在地头影响耕种,要么就地焚烧污染环境。”龙井坝村村民程应伟坦言,过去每到秋收季,秸秆处理问题就让他头疼。如今,打捆机如同“田间魔术师”,将散落秸秆转化为规整的“秸秆包”,然后转运至下游加工厂回收利用,曾经的烦恼彻底消失。
为推动秸秆回收常态化、规模化,甘棠镇创新构建“政府牵线、企业运作、农户受益”合作机制,依托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打通回收各环节,让稻秆实现“多元变身”。“我们目前每天稻草收购量约200多吨,预计今年总收购量达6000吨左右,主要用于牛的饲养草料,还可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开江县甘棠镇洪欣宏生态农业门市经理李沛海介绍,除传统饲料用途外,秸秆还能加工为青贮饲料、有机肥,真正完成从“无用废弃物”到“绿色资产”的价值转变。
近年来,开江县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秸秆回收工作,不断完善“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利用”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3个秸秆综合利用中心、9个固定收储点,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秸秆回收处理网络,为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洪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