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川区面对劳务品牌“数量少、质量低、运作弱”的现实困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实施“扩基础、强实效、重运作”的系统策略,打出政策组合拳,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行业参与、品牌引领、产业支撑”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传统劳务输出走向品牌化、专业化、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梯度培育
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
“以前干活全靠一把力气,现在不一样了,连智能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的调试保养都能搞定,工资也高多了。”去年12月,50岁的翠屏街道居民黄贤林参加达川区“秦巴妹子”提质培训后,熟练掌握了智能清洁设备使用与基础维护、线上接单系统操作等新技能,月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增至5000元以上。
达川区在劳务品牌培育中不盲目追求数量扩张,而是紧密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实施“传统焕新”与“新兴崛起”双轮驱动,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建设之路。
达川区是劳务输出大区,每年有大量人员赴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近年来,达川区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稳经济、促就业”的一件民生大事来抓,培育了“秦巴妹子”等高质量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实现富民增收。2023年初,达川区成功培育“秦巴妹子”劳务品牌,以基础家政服务为主,与浙江舟山、广东深圳等地家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近两年,达川区结合市场需求,对“秦巴妹子”品牌进行焕新升级,融入智能家居操作、老年护理、营养配餐等新模块,服务范围延伸至整体家居环境管理、家庭健康照护等高端领域,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秦巴妹子”服务市场,也让服务人员的薪资有了大幅提高。
在传统品牌升级的同时,一批新兴劳务品牌也在迅速崛起。依托当地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达川农机”培训项目着力培育既懂技术、又会操作、还能维护的新型农业机械操作人才。管村镇村民唐华奇参加系统培训后,熟练操控各类农机设备,如今已成为当地农机合作社的技术骨干。“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我们有技术,种地也越来越有底气。”唐华奇说。“达川农机”培训通过课堂教学、实操实训等形式,对农业机械安全操作基础、田间运输机安全操作规程、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培训,累计培训农机手100余名,为达川区农业产业机械化推广,助力粮食丰产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截至目前,达川区已成功培育市级劳务品牌2个、区级劳务品牌5个,建成实训基地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涵盖家政、农业机械、工艺品制作、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多个行业,累计带动就业3.6万人次,形成了传统行业与新兴领域相互促进、梯度发展的劳务品牌体系。
全程监管
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
劳务品牌要立得住、叫得响,培训质量是关键。达川区创新建立“双线双查”质量监管机制,通过线上系统全程监控和线下随机实地抽查,确保培训过程不缩水、效果不打折。线上,利用培训监管V3.0系统对培训机构的授课过程、学员出勤、教学资源使用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响应和解决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线下,则组建由纪委、农民工服务、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随机抽查培训现场,确保培训真实、有效、规范。
“每一期培训都要经过严格的需求调研、方案制定、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估四个环节。”区农民工服务中心培训工作负责人介绍,培训前,他们通过定期走访企业、农民工座谈、市场需求分析会等方式,精准把握就业动向和企业需求,将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合理匹配,做到“一地一策”“一人一案”,形成有侧重、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在培训过程中,对参训学员进行测评,全面了解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升培训工作的满意度。在达川区近年来开展的78期培训中,参加培训的3015名学员满意度达99%。培训结束后,达川区农民工服务中心还为每位参训学员建立精细化就业创业跟踪台账,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服务,实现“培训即就业、结业即上岗”的目标。通过电话抽查回访的方式,充分了解人员就业创业状况,第一时间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积极引导其快速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全力以赴助维权,开展“公益律师三进”活动,全面普及法律法规,帮助解决工资待遇、工伤保险等纠纷,在充分保障培训学员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让培训效果得到有效延伸。
万家镇街道居民周亚丽参加“巴蜀藤艺师”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后,在农民工服务中心的推荐下,很快就在本镇藤编厂找到了工作。“现在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到钱,感觉很不错。”她感慨道。
市场运作
品牌与产业相互赋能
培育劳务品牌只是第一步,让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绽放光彩、实现价值增值才是可持续的关键。达川区通过“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电商”等多种模式,推动劳务品牌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巴蜀藤艺师”品牌与达川电商产业园深度融合,开设线上旗舰店,联合开发出藤编家居、文创礼品等系列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型销售模式,预计2025年线上销售额将突破400万元。“秦巴妹子”品牌与本地社区、养老机构以及东部沿海劳务协作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出“标准化服务+智能设备”套餐,服务溢价能力提升20%以上,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蜀秀椿农”品牌的成功蜕变。原本只是简单种植和销售香椿芽的农民,通过参加深加工技术培训,开发出香椿酱、腊肉等系列产品,并联合电商平台共同打造“鱼香椿”区域公用品牌,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以前卖鲜椿芽,一斤最多30元,现在通过加工和品牌包装,做成精品礼盒,产值翻了两番还不止。”平滩镇种植大户张其海高兴地算了一笔账。
一批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正成为达川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仅带动了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更探索出了一条以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的康庄大道,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何双将 王萍 付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