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7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预警就是命令,防范就是责任。全市各地迅速行动,扎实推进监测预警、值班值守、信息报送、驻守督导及地灾隐患点巡排查等工作,抓实“三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措施,坚决守住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
上述事件,是我市有效防范秋季地质灾害的一次成功案例。
据了解,入秋以来,降水模式转变,昼夜温差增大,地质灾害风险随之陡增。为织密防灾减灾网络,我市各地全面启动秋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多部门紧密协作、同向发力,全力构建地灾防治“安全屏障”。
在达川区,地质灾害防治被列为重点工作。当地提前谋划部署,层层压实责任,采用“天地一体+人专协同”模式提升防治精准度:技术人员先通过无人机开展大范围空中巡查,快速锁定山区、沟谷、临崖临坎等重点区域的疑似隐患;再结合激光雷达技术与人工经验判断,精准识别滑坡、崩塌等隐患。
“目前,我们已完成24个乡镇(街道办)地灾隐患排查全覆盖,为114处隐患点建档,还为2处极高风险区、11处高风险区制定了防御‘一张图’。”达川区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闫伟介绍,后续将持续优化技术手段,全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渠县则聚焦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持续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在渠北镇双桥村,专职地灾监测员每日巡查隐患点位,详细记录裂缝长度、张口宽度及监测桩位移速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我们会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向上级汇报,同时及时组织群众转移避险。”监测员李洪彬说。
此外,渠县还推动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搭建多部门会商系统与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全县94处隐患点已安装普适型监测设备299套,实现全时段监测与群测群防员点上巡查的有机结合。
“我们会继续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要求,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渠县自然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站长余春表示。(杨鹰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