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焚烧污染的“生态包袱”,如今成为带动增收的“绿色资源”。近年来,万源市依托秸秆收储加工、饲料化转化等举措,让散落田间的秸秆发挥大作用,既解决养殖端冬季饲草短缺难题,又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96%。
近日,在万源市竹峪镇楼坝河村秸秆收储中心,工人们正将回收的秸秆送入粉碎机。经过加工后,这些秸秆变成牲畜饲料,被运往各地养殖合作社。“以前秸秆要么烧要么扔。现在通过秸秆回收变饲料,一亩能挣400元。”万源市竹峪镇楼坝河村村民陈禄军说。
楼坝河村党支部书记陈碧跃介绍,该村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建成秸秆收储点,日处理能力达30吨,累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过1000元,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
据了解,作为优质黄储饲料,秸秆相比传统饲料优势显著:不仅口感更符合牲畜采食习惯,还富含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物质,且经特殊处理后可长期储存,从根本上解决了冬季牲畜饲草短缺的行业难题。
依托秸秆饲料化利用,万源市构建起“回收—加工—再利用”的闭环体系,打造出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循环经济链条,不仅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更让农户在“家门口”获得额外收入。
“我们积极探索‘收储运+转运利用’模式,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补助政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万源市农业农村局园区股干部何晓军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已有3个秸秆收储中心、8个收储点,现已完成秸秆加工利用20000余吨。(陈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