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大竹县妈妈镇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棋林村1组棋林桥畔,连片稻田里,金黄稻穗沉甸甸低垂,微风拂过掀起层层“金浪”。3台收割机往来穿梭,轰鸣声中,稻秆被整齐切断,饱满稻谷瞬间涌入机身;一旁的运粮车不停往返,满载刚收割的稻谷驶向烘干房,一幅忙碌的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全县联动
多举措保障颗粒归仓
“今年流转1758亩田种水稻,以每亩80元的价格雇了3台收割机,最多10天就能收完!”种植大户朱天容笑着告诉记者,收割后的稻谷会直接送烘干房,再也不怕雨天影响品质。
据妈妈镇党委书记朱月高介绍,今年全镇水稻播种面积达20800亩,得益于风调雨顺,平均亩产540公斤,较去年增产40公斤。为抢抓农时,该镇农业综合事务服务中心自8月初起,通过社会化服务协调镇内20台套收割设备,还主动联系省外100余台套设备投入抢收。截至目前,全镇水稻已收获80%左右,预计下周可全面完成抢收。“我们还推动丰腾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10余万元,新增两台套烘干设备,日烘干36吨,确保粮食不落地、不减损。”
丰收背后,离不开全县层面的有力保障。大竹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统筹,组织725台套跨区作业谷物联合收割机、17324台套中小微型收割机投入水稻机收。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提前制定应急方案;印发安全作业告知信,落实跨区收割机免费通行、农业用油优惠政策;开展农机安全宣传和机收减损培训,并组建10个维修流动驿站,保障配件供应,全方位守护粮食颗粒归仓。
农耕焕新
科技与服务为增产赋能
“以前弯着腰插一天秧,腰杆都快断了,顶多栽6亩!现在无人机‘嗡嗡’飞一圈,好几亩田的种子就播完了。”大竹农户老李擦着汗感慨,这话道出了当地农耕的大变革。
这变化的背后,是县农技团队实打实的“贴身服务”——选种时把技术手册送到田埂,病虫害高发季蹲在田里手把手教防治,连浇水、施肥这些田间管理细节都耐心叮嘱。“关键时节前的技术培训,选种、栽插、管理各环节的支撑,我们从没落下过。”县高级农艺师蔡丛伍告诉记者。如今,依托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机制,大竹县还持续开展“农技人员进万家助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组织农技人员扎进田间地头送指导,为粮食稳面增产添力。
现在,当地机插秧、机抛秧早已成了常态。“咱们这丘陵地带,无人机直播一天最多能播近100亩,机插秧、机抛秧效率也不含糊,一台机器一天至少能插20亩。”蔡丛伍补充道,再加上精细管理,无人机直播的亩产比人工密植还高10%。
“不仅要让地不荒,更要让粮增产!”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毛钦坦言,这离不开良种“芯片”的支撑。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全县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粮食种植良种推广率超99%,优质稻面积达85%以上,“稻香杯”获奖品种种植面积比去年多了5万亩。“良种播面不断扩大,正是粮食产量提升的重要底气。”
多方发力
勾勒粮丰民富新画卷
今年以来,大竹县锚定粮食安全,多管齐下挖潜力、提效益。
播面与产量“双保险”筑牢根基。该县通过小麦稳面、晚秋增粮、冬闲田“变废为宝”,加上撂荒耕地动态清零、3.55万亩种植园地优化改造,让粮食播面稳稳站在170万亩以上。不仅如此,95个粮油千亩高产片、34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接连落地,10万亩“吨粮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
惠农政策与特色产业“齐发力”。种粮大户拿补贴、稻谷玉米投保“全覆盖”,政策红利直抵田间;100万亩“天府菜油”基地绿意盎然,优质稻、酿酒高粱种出50万亩“优质原料带”,30万亩订单农业让农户不愁销。与此同时,菌棚里香菇冒尖、果园中脆李挂满枝,菌、果、茶产业持续壮大,群众“菜篮子”愈发丰盈。
“今年全县55.2万亩水稻长势喜人,预计总产达29.81万吨,同比增产8.53%。”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帅说,近年来,大竹县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加强适宜山地农业生产的农机装备推广,通过不断强化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实现了“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截至目前,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