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时,鸿兴榨油厂外便传来窸窣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便聚集了七八人。榨油厂工人打开大门、调试好设备,伴着轰隆的机械声,不一会儿,头一位村民背来的油菜籽就变成了汩汩金黄的菜籽油。
这座位于村委会旁边的鸿兴榨油厂,是罗庙村发展的集体经济产业之一,自去年建成营业后,便成了附近村民的首选榨油坊。在农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愿意吃自家油菜榨的油,觉得吃着更香、更放心。所以,每年油菜收割、晒干后,去榨油坊榨油是每家每户的一件重要事情。以前整个虎让乡有两家榨油坊,但距离罗庙村都较远,罗庙村村民迫切希望能在本村建一个榨油坊。随着国家大力整治撂荒地、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村民的呼声,2024年,罗庙村向上争取20万元资金,结合村集体自筹的几万元,在村委会旁边建起了榨油坊。资金的争取曾一度让罗庙村党支部书记杜丕泽心焦,“那段时间睡不好、吃不下!”杜丕泽回忆,待到资金到位,动工修建,他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
榨油坊的经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村民榨油加工,收取加工费;二是把村集体种植的500亩油菜,以及从村民家中收购的油菜榨成油,通过各种渠道对外销售。2024年,榨油坊实现利润2万余元。不仅村集体增收,村民也实现了增收。村上60余位村民参与油菜种植等工作,总共获取劳务报酬13万元。榨油坊从村民那里收购了10万斤油菜,也为村民解决了油菜销路问题。可谓“一举三得”。今年春节前夕,罗庙村特地举行了村集体经济劳务工资分发及分红大会,参加集体经济劳务的村民现场领取13万元劳务报酬,每人还领取到一桶5斤装的菜籽油分红。“拿到手的工资和分红让罗庙村干部群众都对发展集体经济有了更足的信心,他们干起事来也就更齐心。”虎让乡副乡长朱红霞表示。
今年这段时间是村民集中榨油的高峰期,每天凌晨3时左右,榨油坊便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8时。“本村的居多,也有其他村的,甚至相邻乡镇的村民来榨油。”杜丕泽介绍,生意好一方面是因为设备好,鸿兴榨油厂的设备在榨制过程中,可实现自动筛选、自动脱硫、自动脱磷以及多重过滤,一天可榨近3000斤油。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好,对于部分榨油的村民,村上安排车辆接送;赶在饭点的村民,村上还安排伙食;对于不带走油饼(油渣)的村民,不仅不收取加工费,还按照每斤油饼(油渣)8分钱向其支付费用。经口口相传,鸿兴榨油厂成了远近热门的榨油坊。“来的人太多,我们只能优先给村民榨油,集体的还有10万斤没榨,过了这段高峰期再说。”杜丕泽指着库房堆积成山的油菜籽说。
有了去年的经验和成绩,杜丕泽今年干起来更有信心,“预计能有10万余元的利润。”眼下,除了忙于榨油坊和日常工作,杜丕泽还在着手计划两件村里的大事。第一,利用去年榨油坊的利润把自来水接通到各个村民小组,目前水管已经采购回来,即将开始安装。第二,计划在下半年建一个白酒厂,用集体种植的高粱酿酒销售,进一步做强村集体经济产业。而对于今年年底的分红,杜丕泽也有了打算,“一桶油、一壶酒!”
近两年,虎让乡龙岗村也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龙岗村由原七行村、吊岩子村、龙岗村合并而成。2024年7月,龙岗村筹资将原七行村办公室改建成一个挂面坊。挂面坊规模虽不大,但系列产品经多渠道销售,使得“龙岗挂面”品牌已小有名气。
“除了村民购买、赶集售卖、向小型商超及学校供货外,电商销售成了龙岗挂面的主要销售渠道。”龙岗村党总支书记赵李介绍。虎让乡成立了“虎让味道”电商中心,龙岗挂面等产品通过抖音、微信、京东等平台有了一定的销量。今年,赵李联系上了达州本土网红村支书——通川区罗江镇庙坪村党总支书记陈家强,想借助“达州庙坪村支书”系列网络平台,帮助销售龙岗挂面。在龙岗挂面首次亮相“达州庙坪村支书”微信视频号时,产品便受到人们的热捧。“能不能寄到成都?”“两位书记都很优秀,怎么买?”人们踊跃地留言询问。在随后的专场直播中,龙岗挂面实现了热卖。截至目前,“达州庙坪村支书”系列平台已线上销售龙岗挂面3000余单。
问及下一步的打算,赵李表示:“会适时扩大挂面坊规模,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虎让乡深挖“土”资源、提升“产”效益、拓宽“销”渠道,以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一大着力点,不断谋实招、干实事、出实效,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而罗庙村和龙岗村的一桶油和一把面,正点燃虎让乡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引擎,助推全乡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