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穗垂首,稻浪翻涌。眼下我市各地水稻进入成熟收获期,田间地头处处可见机械化收割的繁忙景象,收割机穿梭往来“吞”穗“吐”粒,将饱满稻谷快速归仓,绘就了一幅丰产增收的喜人图景。
在大竹县妈妈镇棋林村,种粮大户朱天容1700多亩的稻田里,3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作业。“每亩收割费80元,最多10天就能收完,收下来的稻谷直接送烘干房。”朱天容说。为保障水稻抢收,妈妈镇农业综合事务服务中心提前协调本地收割设备,并主动对接省外社会化服务队伍,组织100余台(套)农机投入收割,不仅大幅提升效率,还让农户每亩收割成本降低近百元。此外,镇上动员专合社新添置两台日烘干能力36吨的设备,确保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作为农业大县,大竹县深入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重点推广适宜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同时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区域农机服务组织,目前已实现水稻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全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5%,今年水稻种植面积55.2万亩,预计总产量29.81万吨,同比增长8.53%。”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帅表示。
开江县的稻田里同样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任市镇、甘棠镇,现代化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稻海,金黄稻谷从出粮口倾泻而下,很快堆积成“小山”。“我家80多亩水稻全签了订单,从育苗到收割都有专人指导,今年亩产600公斤,每亩产值约1500元,比去年收成还好。”任市镇新街社区种植大户唐扬胜笑着说。甘棠镇转洞桥村文书王海龙介绍:“我们计划10天内完成村上1700余亩稻谷收割,预计产量170万斤左右。全程机械化作业,收割机还能直接把稻谷运到村民院坝,既减轻劳动强度,又节约人工成本。”
为保障水稻收割顺利推进,今年开江县组建多支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跟踪粮食生产动态,及时帮农户解决收割中遇到的难题。目前,全县26万亩水稻正有序收割,预计8月底前可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