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到2027年,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40亿元、2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基本建成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
8月26日,中国共产党达州市通川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奋力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决定》,为通川区的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川地处川渝陕三省交界处,是达州的主城核心区,人口流动频繁,客源市场半径持续增加,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自然风光。近年来,区委锚定“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立体交通体系加速构建,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前景。
全会指出,全区上下必须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置于提升首位度、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抢抓交通格局历史性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通川新篇章。
全会指出,通川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奋力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主城特色、彰显都市魅力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全会明确,通川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奋力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的总目标是:到2027年,全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引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文旅链主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牵引性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全区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40亿元、2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旅服务设施更加完善、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消费动能更加充沛,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
打造“畅游川渝陕·相约到通川”文旅品牌
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开通至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旅游直通车,打造以通川为中心的“3小时川渝陕旅游圈”。联动巴山大峡谷、八台山等资源,共建“大巴山·大三峡”生态旅游环线。打造跨区域红色文旅线路产品,形成川东北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面向川渝陕及周边地区游客培育“相约到通川”新时尚,打造特色文旅IP,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
优化文旅发展布局。强化主城核心引擎,发展都市休闲、演艺赛事、文博展会、文化创意等业态。激活乡镇特色动能,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的网红打卡地,形成“一镇一IP”的特色文旅产业。罗江、蒲家、梓桐重点开发红色游;复兴、双龙、青宁、安云重点打造生态康养游;磐石、东岳重点发展都市近郊游;金石、北山、江陵、碑庙重点培育观光游、文化体验游。
培育文旅特色名片。提升神剑园、磐石月湖、凤凰山、莲花湖、犀牛山等知名度,培育金石野生动物园、青宁云门天寨、双鱼湖等文旅新地标。打响“通川脆李”“磐石草莓”“千口一品”等特色品牌,深度挖掘元九登高、巴渠童谣等文化价值,全面提升通川文旅名片辨识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编制通川旅游地图,做大做强灯影牛肉、七星椒、清油毛肚等特色产品。做强名人文旅品牌,弘扬通川名人文化时代价值。
深化文旅宣传推广。重点推动灯影牛肉、何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增强通川文化软实力。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推广体系,依托“西博会”“秦巴交易会”等省级展会平台,系统推介通川文旅资源及特色产品,持续提升文旅品牌辐射效能。建立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传统渠道与新媒体平台,制作“通川文旅”主题短视频引流聚流,提升全域吸引力。
推进文旅产业全业态发展
推进都市文商旅融合发展。实施“老城记忆”复兴工程,依托大北街、小北街、三圣宫巷等历史街巷,建设“三巷九坊”美食文化体验街区。串联莲花湖湿地公园、城市运动公园、人民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构建“公园+文化+运动”沉浸式休闲体验网络。高质量建设凤凰山文旅走廊,升级打造王家山风景区,构建“山城一体”观景平台。加速罗浮广场、仁和新城、中心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改造,打造集购物、文化体验、潮玩休闲于一体的文旅商业地标。
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依托金石梯田、中华李村等特色资源及曾家沟村、谭家沟村、金山村等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发展旅居产品。深入挖掘磐石农耕文化、碑庙孝善文化、北山诗歌文化等元素,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镇名村。鼓励利用乡村文化文物、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等资源,开发乡村文旅产品。
推进红色文旅传承发展。提档升级达州红军战史馆、张爱萍故居等革命纪念场馆,加强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蒲家英烈园等历史遗迹保护与利用。打造罗江、蒲家、梓桐红色精品研学路线,创新开展“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提升打造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推进赛事演艺提速发展。积极开展“跟着赛事游通川”系列活动,办好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川渝陕龙舟赛、达州马拉松等赛事。持续办好“潮涌达州”系列文体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魅力通川·艺享街头”等文化惠民活动,策划推进双鱼湖水上运动基地、凤凰山电子竞技基地等项目建设,新建一批足球、篮球训练场所。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协同发展。加强龙爪塔、中山寺遗址、西圣寺等重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支持通川经开区打造工业旅游基地。深入挖掘元稹、唐甄、李长祥等历史文化名人和张爱萍、魏传统、李中权等红色名人资源价值,加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
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构建舒适便捷文旅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景区强基焕新行动,科学布局服务站点,配套完善公共设施等服务载体。开展交通运输提质提升行动,打造“快行慢游”旅游交通网,构建“外部定制直达+内部无缝衔接”的交通接驳体系。
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文旅服务体系。实施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景区智慧化升级,发布“宜游宜看”热力地图、“宜购宜带”特色产品和“宜吃宜住”推荐榜单,实现“一部手机游通川”。
加强文旅消费多元供给。高质量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活动。升级打造滨江路美食街、罗浮广场夜间集市、运动公园哈罗街区等夜间消费集聚区,丰富夜间消费新模式。推出“通川文旅消费套餐”等联动产品,开展旅游消费惠民行动。
深化文旅融合重点改革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举办文旅投融资合作大会暨重大项目推介活动。建立重点文旅体企业库,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宾馆、餐饮服务单位等各类市场主体协同健康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化开放和社会化运营,推动文创产品市场化转化。积极探索“管理中心+专业运营公司”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开发运营体系。
精准要素保障配置。强化财政金融赋能,加大文旅投入力度;强化文旅用地保障,鼓励依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厂房等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推广“一宅两院”等模式创新民宿业态;推动凤凰山、铁山等跨层级跨区域文旅资源一体管理开发。(邓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