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抱,溪流潺潺,民居错落有致,庭院整洁,花果飘香。入夏以来,宣汉县君塘镇君坝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村民笑容洋溢。
这个昔日的普通山村,如今已成为融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与文明乡风的“伊甸园”,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亿元,成为大巴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农旅融合”“智慧社区”“乡村善治”三大路径,实现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乐园,逐步构建起活力充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党建引领
农旅牌串起产业链
“以前村里穷,年轻人往外跑;现在环境好了,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君坝村村民王明在陌上森林民宿酒店当保安,月收入4000余元。像他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300余人,其中脱贫户占比超60%,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这一蜕变,源于君坝村构建的“党建+治理+产业”深度融合模式。村党支部牵头建立“镇党委统筹—村党组织落实—网格员包干”三级联动机制,村党组织组建党员先锋队清理河道、拆除违建,12个网格责任区实现问题“发现即整改”,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生动局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村村响广播和党员入户宣讲,村民从“被动整治”转向“主动参与”,家家户户争创“美丽庭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良好的生态和整洁的村容吸引了花仙谷生态农业体验园、陌上森林田园综合体及老君洞有机农业综合体三家企业相继落户,形成“一村三企”协同发展格局。三大园区租赁土地和林地5500余亩,盘活闲置农房50余间,每年支付群众租金超350万元,并推广彩色油菜花、五彩水稻种植,推动“近郊游”业态蓬勃发展。
君塘镇党委书记朱彬感慨:“治理与产业互促,实现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乡村振兴的底色更亮了、成色更足了。”
数字赋能
积分制激活“微细胞”
“五年前,村民问‘开会能发钱吗’;如今,大家抢着攒积分换服务,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了‘大合唱’。”仙桥社区党总支书记曹先银的感叹,折射出“积分制”治理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社区搭建“幸福e家”微信小程序,建立“线上申请+智能审核”24小时积分申领机制。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遵守村规民约等获取积分,违规摆宴、破坏公物则扣分。积分定期评比、公开亮榜,并与集体利益分配挂钩,形成“做好事有回报、坏行为受约束”的良性循环。
更创新的是“积分+”全生活场景兑换,社区设有积分超市,还打造了共享厨房、共享餐厅、共享唱吧等6个共享空间,积分成了“专属货币”。居民可用积分兑换从零食到宴席场地的各类服务,真正实现了“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骑士快帮”志愿服务队是积分制的生动实践。15名群众组成“骑士”,通过居民点单、骑士接单,开展接送留守儿童、代购物品、免费送餐等服务4000余次,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社区还利用钉钉平台实现流动党员远程参会,小程序凝聚2万多居民,提供代购、快捷服务等五大板块,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参与治理”,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社区居民李阿姨笑着说:“现在大家都争着做好事,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乡贤共治
新乡风润泽文明乡
“姚老板捐120万元修堰塘,解决了我们几代人的吃水难题,他是我们村的骄傲。”桃花镇三溪村村民姚烈国口中的“姚老板”,是乡贤姚丕权。面对村里缺水困境,他主动捐资建成蓄水量7000立方米的“思源堰”,让千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滋润了乡亲们的心田。
宣汉县创新推行“乡贤能人+”模式,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桥梁,构建“党建赋能、乡贤助力、文明浸润”的善治路径。下八镇建立“镇—村—组—户”四级治理体系,党支部建在网格上,一名党员中心户联系五户群众,实现治理精准到户;“法律明白人+民警+乡贤”调解模式今年已化解纠纷43起,成功率达98%,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普光镇推出“三访三讲三送”机制,设立29个村级代办点,累计代办医保报销、证件申领等事项1620件,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新风也在悄然绽放。白马镇成立“红白理事会”,2025年以来劝阻违规办酒12起,节约资金5.6万元,并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星级农户”评选,举办“桃花米丰收节”“群众运动会”等活动20余场。居民刘大叔笑着说:“现在办酒席要报备,人情负担轻了,乡风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我们打心底里高兴。晚上还能去广场跳跳舞,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孙伟 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