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达川区罐子镇,田间尽是丰收的喜人景象。金黄稻田里,稻穗饱满压弯秆;田水之中,中华鳖肥硕鲜活。“稻渔共生、稻鳖共养”的生态种养新模式,让“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落地见效,为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村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在罐子镇碉楼村的稻田里,连片金黄如波浪起伏,村民们忙着人工收割水稻。不同于常规稻田的机械化作业,这里因养殖中华鳖,只能采用人工收割方式。如今,首批中华鳖已达到捕捞标准,与水稻形成了独特的“共生密码”。
“我们把稻田九成面积种水稻,一成面积养中华鳖。”碉楼村党总支书记吴桂锋介绍,中华鳖能捕食福寿螺等有害生物,还能疏松土壤,减少水稻病害;其粪便可滋养水稻根系,形成天然生态循环。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中华鳖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肉质富含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市场认可度高;而与中华鳖共生的水稻,品质和价格也实现翻倍。据碉楼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负责人吴三洪测算,今年村里60余亩有机水稻可产米1万多斤,按每斤10元的市场价计算,产值达十几万元;可上市的成熟中华鳖有1000多斤,普通中华鳖每斤售价120元,3斤以上的每斤140元,产值超20万元。“现在种养结合的效益,比以前单种水稻翻了三四倍。”吴三洪说。
今年,罐子镇聚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除“稻鳖共养”外,还引入“稻田+中华鳖+小龙虾+鱼”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在高标准农田中,精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保水性强的区域,通过开挖鱼凼、加固田埂等改造,为水产营造适宜栖息环境。依托“边行效应”,在保障水稻产量的同时,构建起“稻-鳖-虾-鱼”共生系统。
“未来,我们会持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力争打响罐子生态渔业品牌。”罐子镇党委副书记李皓表示,将以稻田生态景观为核心,打造农耕文化沉浸式体验区,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陈纬 杨银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