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东部经开区地处川东北生态屏障重要区域,辖内亭子镇、麻柳镇、福善镇、安仁乡等乡镇山林广袤,森林覆盖率高,既有郁郁葱葱的天然林,也有错落分布的经济林,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区域生态的“绿色之肺”,更是防灭火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达州东部经开区以“预防为主、防灭结合、科学扑救、安全第一”为总方针,通过责任闭环、源头防控、科技支撑、全民动员、区域协同、应急备战六大维度,构建起覆盖“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巩固”的全链条防灭火体系,用扎实举措筑牢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压实到底:
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控闭环
近年来,达州东部经开区严格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将森林防灭火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清单,实行“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火情形势、部署防控任务。纵向建立“区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护林员包山头”的五级包保体系,将全区200余片林区划分为61个责任片区,明确每片林区的区级包联领导、乡镇负责人、村级网格员和专职护林员,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实现“每座山有责任人、每棵树有人看护”。
横向整合应急、林业、公安、农业等12个部门力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在火源管控、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职责,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从区级统筹到基层落地,责任层层传递、压力级级传导,确保防火责任覆盖到每个卡口、每个山头、每个农户,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查、责有人担”。
源头严防死守:
筑牢“全域排查+精准管控”第一道防线
达州东部经开区把源头管控作为防灭火工作的核心环节,坚持“全域排查无死角、隐患整治零容忍”。
在常态化隐患排查方面,组建由林业技术人员、乡镇干部、护林员组成的“专业+基层”排查队伍,对林区输电线路、通信基站、林下可燃物堆积区、景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每月常规排查+季度深度排查+特殊时段专项排查”。排查中建立“一隐患一档案”,详细记录隐患位置、类型、整改措施和责任人,实行“台账管理、销号制度”,2025年以来森防指办组织各相关部门在火险期内开展专项检查25次,累计排查隐患136处,完成整改136处,整改率达100%。
在火源精准管控方面,实行“严管+疏导”双措并举。严格野外用火审批,在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的森林防火期和高火险时段,全面禁止林区内祭祀用火、农事焚烧、野外烧烤等行为,林区入口设立9个检查站,实行“入山登记、火种收缴”制度。
针对春耕秋收等农事用火集中期,推行“定点用火、限时用火、专人监管”模式,划定安全用火区域并配备灭火器材;针对清明祭祀高峰,推广鲜花祭扫、丝带寄哀思等文明方式,组织志愿者在林区路口开展“禁烧劝导”。
对老人、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落实村组干部“一对一”监护责任,签订《监护承诺书》,从源头减少人为火灾风险。此外,对松材线虫病疫木除治、林区工程施工等特殊用火,严格执行“审批—报备—现场监管—验收”全流程管控,确保用火全程可控。
科技赋能防控:
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
在安仁乡米坊村插旗山,随着一阵嗡鸣声响起,一架无人机在乡应急办工作人员的操控下,迅速腾空而起,开始日常森林火情巡查监测。
为破解林区面积广、地形复杂、人工巡护效率低的难题,达州东部经开区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为森林防灭火装上“智慧大脑”,实现林区监控全覆盖。一旦发现火情苗头或违规用火行为,能迅速精准定位并调度人员处置,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在智能监测体系建设上,投入专项资金在麻柳镇、福善镇等重点林区搭建“森林防灭火智慧指挥平台”,整合三类技术手段。地面布设46套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和12套热成像监测仪,覆盖重点林区主干道、进山入口和高火险区域,设备具备烟火识别、高温预警功能,可实时捕捉林区异常动态。空中启用3架无人机开展常态化巡护,每周对偏远林区、交界区域进行2次全覆盖巡查,特殊时段加密至每日1次,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仪可穿透植被监测隐蔽火情。建立“智慧平台+手机APP”联动机制,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平台,一旦发现火情或违规用火,系统自动报警并定位事发点,10秒内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区森防指、乡镇值班室和就近护林员,实现“发现—报警—调度”全流程无缝衔接。
2025年以来,通过智慧平台累计预警违规用火行为32起,均在萌芽状态处置完毕,科技手段让火情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发现”。
宣传深入人心:
形成“全方位+精准化”全民防火格局
“防火意识是最好的防火墙”。达州东部经开区将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固定+流动”“普遍+精准”的方式,让防火知识家喻户晓。
线上利用区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开设“森林防火小课堂”专栏,每日推送防火法规、避险常识、典型案例;在高火险期发送公益短信,覆盖全区12万余名群众;制作《森林防火警示教育片》,在村组微信群、户外大屏循环播放,用真实案例敲响警钟。
线下在林区入口、村(社区)要道设立标准化警示牌,悬挂宣传横幅;组建“森林防火宣传队”,由乡镇干部、护林员、志愿者组成,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面对面”讲解;结合“3·30”森林防灭火警示日、“11·9”消防日等节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有奖问答、装备展示、实景演示等形式增强互动性。
达州东部经开区还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对林区经营户开展专题培训,签订《防火承诺书》;对中小学生开展“森林防火进校园”活动,通过手抄报、主题班会普及知识;对返乡务工人员、游客等流动群体,在车站、景区设置宣传点。
联防联控联动:
织密“跨区域+多部门”协同防护网
达州东部经开区地处万达开交界地带,部分林区与开江、梁平等地接壤,为破解“交界区域防控难”问题,主动构建“内外联动、左右协同”的联防联控机制。
在区域协同方面,与周边区县签订《森林防灭火联防联控协议书》,建立三大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每日互通火险等级、气象数据、巡护动态,重大节日、高火险期加密通报频次。
联合防控机制,每季度开展交界区域联合巡护,共同排查隐患、清理林下可燃物,2025年已联合巡护16次,消除跨界隐患23处。
应急联动机制,明确交界区域火情处置流程,一旦发生火情,两地立即启动联动预案,共享火情信息、协同调配力量,确保“火情不蔓延、责任不推诿”。
在内部联动方面,建立“区森防指统一指挥、部门分工协作”的响应机制,应急部门负责统筹调度,林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公安部门维持火场秩序,气象部门提供精准天气预报,卫健部门做好医疗保障,形成“一盘棋”作战格局。2025年春季,某交界区域发生火情苗头,两地迅速联动处置,1小时内控制火势,未造成重大损失。
实战砺兵强能:
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应急铁军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达州东部经开区以“打早、打小、打了”为目标,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确保火情处置“快准稳”。
在队伍建设上,构建“专业+半专业+义务”三级扑火队伍体系:区级组建1支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配备专业装备和训练;4个乡镇各组建1支30人以上的半专业扑火队,实行“平时生产、战时应急”模式;61个行政村各组建1支15人以上的义务扑火队,作为前沿力量。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内容涵盖火情侦察、火场避险、装备操作、战术配合等,队伍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在物资储备上,按照“分级储备、就近调配”原则,构建“区—乡—村”三级物资储备网络:区级储备库配备无人机、高压水泵、灭火弹等大型装备230余件;乡镇储备库配备风力灭火机、防火服、水枪等常用物资800余套;村级储备点备足灭火器、砍刀、水桶等简易工具3000余件,确保“小火情村级处置、中火情乡镇支援、大火情全区联动”。
在应急备战上,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高火险期实行“全员在岗、严阵以待”;在防火期坚持每日三报火情专报,积极开展会商研判,截至目前,发出研判结论65期;在春节、清明等关键节点,提前制定专项预案,在重点林区前置扑火力量和物资,实行“带装巡护、靠前驻防”;遇突发火情,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扑救”原则,迅速启动响应,调集最近力量赶赴现场,同时制定详细的人员疏散方案,强化火场指挥,确保“安全高效灭火”。2025年以来,成功处置初期火情8起,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从责任闭环到科技防控,从全民参与到区域协同,达州东部经开区用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的举措,将森林防灭火工作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这张覆盖全域的“防火网”,不仅守护着万亩森林的生态安全,更守护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绿色期盼,让绿水青山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魏华 张浩)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信息公开入口 达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31156号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231号主管: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17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