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臭得不敢开窗,现在早晚都来散步跳舞!”近日,达川区赵固镇锤虹村村民谢正波站在金门大堰旁,望着绽放的睡莲和漫步的人群,感慨黑臭水体治理带来的巨大变化。截至2025年8月底,达川区纳入治理范畴的6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治理面积达107797平方米,昔日令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塘”,如今成为提升群众生态福祉的“亲水空间”。
近年来,达川区始终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标志性战役和民心工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在赵固镇锤虹村,针对金门大堰、潘家岩大堰堰底泥淤积深、水体自净能力差的特点,当地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新建污水管网和出户水管切断污染源,清除1.5米厚黑臭淤泥,栽种睡莲、伞草构建“水下森林”,配套建设生态石笼护岸、休闲步道和亲水平台。“从根源解决污染的同时,还要满足村民休憩需求。”赵固镇党委组织宣传委员覃芳亮介绍,目前这里已成为村民锻炼、游玩的好去处。
同样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赵家镇先锋村。治理中,当地不仅解决了水体生态基流不足、流动不畅的关键难题,增强下游水体自净能力,更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我们常态化巡查河道环境、清理水面漂浮物,定期检测水质清澈度和异味,确保治理成果不反弹。”赵家镇环保办负责人唐启胜说,曾经的先锋村黑臭水体,现已成为备受村民青睐的新景点。
据了解,达川区在治理中注重统筹融合,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乡村农旅发展相结合,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叠加”。
“下一步,我们将健全污染源管控、长效管护、共治共享三项机制。”达州市达川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符文杰表示,将探索村级“河长制”向小微水体延伸,落实日常巡查及清漂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村民参与监督,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治理依靠群众、成果惠及群众”,严防水体返黑返臭。(陈纬 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