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企业370家,2024年工业总产值321.4亿元,占全区工业比重超90%;先后斩获“国家级品牌建设示范区”“省级绿色园区”等殊荣,跻身全国制造业区域品牌30强……近年来,通川区锚定“川东北食品医药、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先行地”定位,以“筑巢、引凤、护航”三大举措为抓手,推动经开区“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用创新实践诠释“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的主城担当。
筑巢
以“硬核”配套夯实发展基石
【立足于“设施先行、要素优配”,通川突出以高水平承载能力和低成本运营环境,为企业提供“落地即投产”的便利,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硬件基础。】
“园区的水、电、气价格比别处低不少,标准厂房拎包入驻,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3个月。”谈及落户通川的原因,聚智氢能副厂长熊树泉的回答直指核心——优质的承载能力。
通川深知,一流的园区必须有一流的配套。该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障”,累计投入超70亿元完善经开区基础配套:建成主次干道35公里、市政管网26公里,构建起“一横两纵三环”路网体系;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3万吨,近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为企业提供“即来即驻”的便利。
在要素保障上,推出“价低质优”组合拳。用水补贴后低至1.8元/吨,用电均价0.8元/度,用气2.09元/立方米,用热150元/蒸吨,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仅用电一项,我们二期项目每年就能节省近200万元。”达州禾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苟忠剑算了一笔明细账。
更具前瞻性的是“智慧升级”。通过“管委会+国企”管理模式,整合发改、经信、自规等部门力量,在园区设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下放70余项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以前跑多个部门的事,现在在园区服务中心一次就能办完,效率提高太多了。”达州九州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李宇凌深有感触。
对于园区在配套与服务上的持续发力,通川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超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将坚定落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扛实主城担当,着力追赶跨越。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加快项目推进,增强服务效能。持续深化‘进千企、解万难、促发展’活动,进一步强化水、电、气、热要素保障,推动更多服务事项纳入‘一站式’帮办服务,让企业发展更舒心。”
引凤
以“链式”思维培育产业生态
【立足于“链式布局、生态聚产”,通川突出“外招内育、聚链成群”,推动主导产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成势,实现从“企业集聚”到“产业生态”的跨越。】
“依靠园区自己的产品,就能做一桌菜、请一桌客。”这句生动的比喻,道出了通川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底气。在“一园一主业”规划下,园区聚焦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外招+内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
农产品加工: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升级
走进达州禾丰生物二期车间,智能控制系统正实时调节反刍生物食品生产线的参数。“这条生产线填补了国内高原牦牛精料补充料的空白,投产后两期项目年产值将达25亿元。”苟忠剑介绍,企业与西南民族大学合作研发的新产品,让“通川造”饲料走向全国。
在千洪食品的现代化车间,各地客商正现场品评用企业调味料烹制的菜肴。作为西部调味品行业新锐,千洪食品今年订单增幅超40%,其液态、固态复合调料畅销全国。“园区帮我们对接物流企业,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销售总监黄良说,借助全国糖酒会契机,企业已与20余家客商达成合作意向。
从宏隆肉类的冷鲜肉到川汉子的牛肉制品,从千洪食品的复合调料到禾丰生物的饲料,通川经开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形成“种养—加工—销售”完整链条,成为支撑区域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稳压器”。
医药健康:科技赋能守护“生命健康”
“当天煎的药,当天就能送到患者手中。”在川东北智慧煎药中心,工作人员何思轩正将打包好的中药交给快递员。这个占地2300平方米的智慧中心,配备64台高标准煎药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接方、审方、煎煮、配送”全流程可控,单方调剂仅需18秒,年服务能力达100万人次。
作为九州通集团布局川东北的核心项目,智慧煎药中心不仅为群众提供便捷中医药服务,更推动通川医药健康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转型。而地奥天府药业则以近亿元的年税收贡献,展现了龙头企业的实力;爱生生命科技更以“长寿科技”破局,其自主研发的人源功能菌株获国家专利,一期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我们科研人员占比超三分之一,二期将扩能两倍。”爱生生命办公室主任李霜霜说,园区与四川文理学院的“1+9”合作协议,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让创新底气更足。
智能制造:氢能引领“新质生产力”破茧
在聚智氢能的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调试小型化氢能混合动力系统。“这套系统是行业前沿,项目达产后年产20万套,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熊树泉介绍,作为全市首家氢能链主企业,聚智氢能正牵引国科氢源、北京浩运等项目落地,推动通川打造区域性氢能产业示范样板。
不仅是氢能,园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已形成“多点突破”:帝泰克的检测设备打破国外垄断,鸿丙节能的环保设备远销东南亚。这些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千万元,用知识产权构筑起竞争壁垒,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护航
以“精准”服务激活发展动能
【立足于“服务赋能、生态育企”,通川突出以全周期、精准化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素精准滴灌”的发展软环境。】
“从项目签约到开工,手续全程代办。”聚智氢能现场施工负责人秦伟感慨道。为推动项目4月底竣工,园区成立专班,每周调度进度,协调解决建材运输、用工等难题,让企业安心搞建设。
这种“保姆式”服务,是通川护航实体经济的生动体现。在金融支持上,园区设立两支产业引导基金,获批农发行、工行等授信40亿元。“我们用园区的信用担保,很快拿到了500万元贷款,解了技改燃眉之急。”川汉子肉制品生产总监吴学明说。
人才保障同样“精准给力”。创办中科职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与四川文理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推动40余家企业与21所高校院所合作,2024年技术合同登记额达7000万元。“校企合作让我们招到了既懂技术又愿扎根的年轻人。”爱生生命总经理全玲峰说。
此外,通川还通过清理“僵尸企业”、盘活低效用地,腾出800亩发展空间,为巴斯巴科技、白药集团等15个拟签约项目预留了土地。目前,经开区正冲刺“三年再造一个经开区”目标,让更多优质企业共享发展红利。
从农产品加工的“链条延伸”到医药健康的“科技赋能”,从智能制造的“换道超车”到氢能产业的“前瞻布局”,通川以创新为笔,以服务为墨,描绘出产业兴、园区强的壮阔画卷。
未来,通川将继续紧扣“4个百亿级”产业目标,以更大魄力抓项目、更强决心兴产业、更优生态促发展,推动“通川制造”向“通川智造”“通川创造”跨越提升,持续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赋能产业迭代升级,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加澎湃、更加持久的产业动能。(张平 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