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吹响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冲锋号。作为达州的“首位之城”,通川区闻令而动、尽锐出战,担当首位之责,奋力勇进争先,迅速将市委宏伟蓝图转化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的火热实践。
闻令而动
绘就文旅融合“施工图”
“首位”意味着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必须以最快速度统一思想、明确路径,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具体行动。市委五届十次全会闭幕后,通川区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深学细悟全会精神,精准对标使命任务,系统谋划实施方案。全区上下快速响应:组织部门将全会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宣传系统统筹宣讲团队,用活线上线下平台,推动全会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多项部署直接“点名”通川:支持神剑园及达州红军战史馆提档升级;推动中心商圈植入文旅元素;打造凤凰山文旅走廊;支持川味食品加工游等。这既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通川干部群众坚定表示,要乘势而上、借势发力,加快建设中华李村、工业旅游基地,深入挖掘元稹、唐甄文化,推出红色文旅线路,拓展文旅公共服务地图,努力成为区域文旅发展版图重要支撑,切实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多点发力
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
“首位”必须要统筹资源、突出重点,以系统思维构建发展新格局,在区域竞争中彰显特色、树立标杆。围绕“潮涌达州”品牌建设,通川深度挖掘城市消费、文体演艺、非遗等资源,擦亮“元九登高”“乐在通川”“国宴灯影”等本土标识,全面融入全市文旅品牌体系。
做强产业方面,通川紧扣“农文旅商”融合,提质建设中华李村,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北部片区建设康养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线路布局上,通川开发串联神剑园、蒲家五高小等红色景点,打造凤凰山文旅走廊,推出乡村生态康养和城市休闲游购相结合的旅游环线,构建“轻旅漫游”文旅空间。
创新实践
打造文商旅融合新标杆
“首位”必须敢于突破、善于创新,以标志性项目和高水平活动引领消费热潮,实现流量与经济双丰收。通川以创新举措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今年3月,“潮涌达州·春满通川”花海音乐会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消费3亿元,涉脆李产业链农户户均增收1.85万元。五一期间,“寻味通川”文商旅消费季通过“白天+夜间”全时段、“舞台+市集”全场景模式,打造五天消费盛宴。其间全区消费额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20%。各商圈创新释放乘数效应,“消费500元抽奖帕萨特”活动拉动家电数码消费环比增长35%。
夏季的塔沱湿地公园成为欢乐海洋,四川省戏剧小品大赛惠民路演暨文商旅消费季活动精彩纷呈……通川通过标杆活动成功构建”艺术展演+场景消费+全域旅游”融合模式,目前已开展大型文化活动9场,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超8.3亿元。
惠民利民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首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旅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满意度。通川推动文旅融合的每一步,都与民生息息相关。新年中心广场跨年嘉年华活动催化出线下20万人潮、线上千万流量、3.5亿元消费的澎湃能量;“元九登高”之夜千架无人机灯光秀呈现震撼视觉盛宴。通川精心培育”一大一小一街头”文化品牌,让文化惠民触手可及。“院坝微演出”为村庄注入文化脉搏,“魅力通川·艺享街头”让高雅艺术融入市井烟火。
文旅兴农、助农增收是通川文旅发展的初心。金石镇油菜花海春游季期间,周末单日客流突破8000人次,农户山货供不应求,日均销售额超万元。依托四季主题规划,当地实现了“春赏花、夏观绿、秋庆收、冬踏雪”的全季旅游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天的通川,正以“首位”之姿将市委的“规划图”逐笔绘成灿烂“实景画”。凤凰山文旅走廊渐次展现,红色教育长廊焕发新生,数字智慧旅游开启新篇……通川文旅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于时代浪潮中领航前行,在川渝陕大地上树立起文旅深度融合的鲜明标杆,持续绽放着“首位之城”的非凡力量与光彩。(赵鸿雅 谭楚甲 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