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间,鱼池碧波荡漾;坡地林间里,羊群悠闲觅食。近年来,万源市依托“生态、富硒、有机”的天然禀赋,让“地里长的”“水里游的”和“山上跑的”碰撞出致富火花。生态种养殖业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蹚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的振兴之路。
近日,记者走进万源市大沙镇月台村,汩汩清水流淌,碧绿山峦起伏,一口口鱼塘点缀在绿水青山间。养殖户张地怀和村民熟练地撒网、收网。渔网翻腾间,一尾尾肥美的生态鱼跃出水面。“今年产量预计在2.6万斤,产值在50万元左右。”养殖户张地怀告诉记者。
从2010年流转5亩荒地起步,张地怀的生态养殖路越走越宽。依地势建造的6个流水鱼池,全部引用未受污染的山泉水,搭配精准的排水系统和智能增氧设备,鱼苗存活率超过90%。
“流水鱼”养得风生水起,张地怀又发展起了山羊饲养,如今规模已达到300头,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收”,走出了一条鱼鲜、羊肥、民富的新路子。
大沙镇副镇长梅高川说,该镇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主线,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措施,大力发展富硒茶叶1200亩、金色烟叶750亩、道地中药材2800亩。同时,指导各村持续完善“一村一策”,打造食用菌、流水鱼、青色果蔬等特色种养基地,带动周边群众1200余人增收致富。
在万源,像月台村这样的生态种养殖业正在多点开花。万源以富硒资源为笔,以生态保护为墨,推动旧院黑鸡、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向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转型。通过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配套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让大山里的生态农产品直供城市餐桌。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万源第一产业产值达27.9亿元,同比增长3.4%,一个个特色种养基地,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陈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