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达州中心城区,近年来,通川区扛起主城担当,在城市更新中彰显惠民利民的赤诚,在创新驱动中彰显产业发展的笃诚,在城乡共融中凸显为民服务的真诚,在文明浸润中涵养崇德向善的虔诚。“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的蓝图正化为“诚润万家”的生动现实,实现从地理通达到发展通达的跨越。
诚改旧城民生焕新
诚意丈量民情,诚信兑现承诺,是通川区城市有机更新的标准答案。
盛夏清晨,姚家大院“民生花苑”项目工地生机勃勃。机器轰鸣不绝,车辆穿梭不息,工人们正专注施工。项目施工方介绍,去年11月动工,整体进度已超六成。四号楼率先完成封顶,幕墙攀缘而上;其他楼栋施工正快马加鞭推进。这片3栋住宅与商业街区交织的社区,未来将集宜居、休闲于一体,让便捷舒适触手可及。
作为重点攻坚项目的老北站片区危房改造项目,在前不久也顺利完成首期倒房。这片承载记忆的土地即将焕发新生:占地88亩的新社区将配置幼儿园、市政道路、口袋公园,服务1034户居民,建成集商业、休闲、住宅于一体的生活服务圈。
作为通川区城市焕新的缩影,姚家大院“民生花苑”项目和老北站片区这些曾见证城市发展的土地,正以科学规划回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此外,通川中心城区焕新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的22个危旧房改造项目,目前半数已圆满收工。
一手夯实发展根基,一手织就优居图景。今年以来,通川区重点围绕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同时,持续强化污水治理等重点工作,让城乡颜值更靓丽,行业发展更优质,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罗江镇,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已竣工投运。浑浊的污水历经精细工艺,变得清澈透明。技改后污水处理能力跃升,日均处理水量达2100吨。同时,智能化系统覆盖运行全流程,出水水质明显提升。为确保持续效能,主管部门双管齐下——建章立制夯实长效机制,强化监督监测不留死角。
危房改造拔节生长,浊水蜕变清流潺潺。居民的殷切期盼正化为砖瓦,在城市更新的“地基”上层层垒砌,绘就安居优居的幸福图景。
以诚创新产业勃兴
近年来,创新驱动如活水奔涌,浸润着通川的发展沃土。产业转型与人文关怀共振,满满的诚意激荡着品质跃升的脉搏。
在通川经开区,川东北智慧煎药中心内药香弥漫。自动化调剂机飞旋,十八秒精准配药;六十四台煎药机列阵,智能系统掌控火候。封装线上,工作人员何思轩仔细核对信息,快速打包:“上午熬的药,必须当天送到医院和患者手中。”
占地2300平方米的智能化基地,依托现代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从接方审方、配方校方到煎煮发货、复核追踪的全流程质控体系,彻底革新了传统就医取药模式。
达州九州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李宇凌介绍,中心立足川东北,联动万达开,辐射川渝陕,正着力打造集智慧煎药、中药材种植、初深加工及西药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链基地。一期项目全部投运后,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税收200万元,为通川医药健康百亿级产业集群增添强劲动能。
除了驱动产业升级,通川区创新的触角也向着人文发展领域延展,通川区街头巷尾的报刊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在中心广场转角处,一间薄荷绿与暖黄主色调的咖啡小店引人驻足,咖啡小店保留报刊的文化根基,融入潮饮的现代体验,让记忆载体焕发新生。此外,在中心广场、仁和新城、来凤路、二马路等地,传统报刊亭正以“报刊亭+”模式探索多元发展:有的变身为手机维修服务中心,业主冯杰在维修之余不忘保留报刊服务,让顾客等待时可以翻翻报纸;有的则成为便利店、彩票站。这些镶嵌在街角的驿站,在保留文化传播基础功能的同时,积极叠加现代消费场景,为城市街头增添浓浓烟火气。
“报刊亭+”的多元业态发展模式,让这些镶嵌在达城街角的方寸空间在守住主流文化阵地的同时,向城市人文服务节点转变。以“报亭咖啡”为代表的各类“城市驿站”正在坚守与创新中,为通川的城市更新注入更多活力与温度。
以诚筑基城乡共荣
仲夏的通川大地,一条条用诚意浇筑的道路正悄然改变着通川的城乡肌理。在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新建的柏油路蜿蜒起伏,一头连着葱郁山林,一头通向广阔市场。烈日下,果农们正在果园中忙着采摘通川脆李。
提及昔日困苦,村民魏心亮感慨万分:过去山路十八弯,大车进不来,小车拉不好,果子损耗大。“这条路可解决了大难题。”他由衷地说道,“这是我们的幸福路、致富路。”双鱼湖社区干部曾庆玉也充满期待,他认为,环线道路的通畅为社区未来的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要素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通川区秉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理念,力促政策资金下沉乡村,畅通城乡资源互动渠道,打破城乡融合发展壁垒。
七月,正是碑庙镇陡坑村蟠桃飘香的时节。“现在每天要往城里送三趟货。”蟠桃园业主冉从烈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好处感受深切。他告诉记者,过去由于销售渠道不畅,一天只能往城里送一趟货。而现在,产业路修好了、助农公益宣传到位了、电商直播也让销路更畅通了……不仅如此,在城乡信息互通的作用下,不少水果批发商还亲自驾车前来陡坑村采购。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带来产业兴、乡村富。回望上半年通川的城乡道路建设,全区投入真金白银3.82亿元,十项重点交通项目同步推进,57.39公里“幸福美丽乡村路”串联成网进一步打通了通川城乡融合的毛细血管。
“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协调、要素配置优化、产业发展融合。”通川区发改局副局长成昌荣点明了工作的核心。从碑庙镇的翠绿茶园,到金石镇的金色稻田;从凤北街道的青脆李,到碑庙镇的蟠桃园,一条条延伸的道路、一根根互联的光纤,为城乡融合输送着蓬勃生机。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新画卷,已然清晰铺陈在通川的热土之上。
诚风化雨德润万家
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坐标系中,通川区以“文明”为牵引,构建起“美学表达+民生服务+协同治理”的实践体系,让文明风尚在点滴细节中破土生发。
在东城街道一片老旧街区,志愿者罗蒙的画笔正赋予斑驳墙面新生。憨态可掬的卡通猫和小红心跃然墙上,为这条街道注入温暖色彩。“想给老街赋予新生命。”罗蒙和同伴的巧思正化作巷尾街头流动的风景线。
居民燕亚东驻足欣赏:“原来脏兮兮的墙面,美化后整条街都漂亮了。”居民张瑶则感受到社区焕新的用心:“这些可爱彩绘让我们路过时心情舒畅。”一墙一文化,那些曾经黯淡的砖石墙面,如今正成为播撒文明种子的活态画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群体自发参与到通川的基层治理当中。除了街头巷尾的彩绘艺术家外,以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为主要群体的“新蜂”志愿服务队也是其中之一。
“看到需要帮助的居民,要么当场帮忙,要么立刻发微信群!”快递员杨耀介绍,“新蜂”志愿服务队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们建立了“骑手发现—网格响应—高效解决”的闭环机制,让送餐车和快递车化身流动探头,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力量。
彩绘墙面润物无声,爱心车轮风雨兼程,志愿马甲穿街过巷……在通川,还有很多像罗蒙、杨耀一样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情。这些不同形态的文明实践,让文明因子与通川人的生活场景深度交融,浸润首善之城的城市肌理。
在巴山蜀水的壮阔画卷中,通川区正在“三城三地三片区”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让实力、活力与魅力在这片热土上持续生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绘就了城乡共融、民生为本的锦绣图景。(吴昊 王梦)